【我看学案教学】
(2013-07-16 17:19:38)
标签:
还是得力教案核心更重要教育 |
分类: 【随心杂记·教学随笔】 |
我看学案教学
文·何召军
伴随着课改的进行,新的教学形式甚至一些新的词汇开始涌现,似乎只要名称改变了,就是新课改了,就是对原来传统课堂的改变、甚或是颠覆。这不“教室”叫“学室”似乎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课堂”叫“学堂”似乎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案”变“学案”似乎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了,类似诸多的改变,不同的叫法、提法,只要变化甚至冠以响亮的称号,只要想得出,如同教学模式一样,来者不拒。特别是出了教学成绩后的一些地方,更是乐此不疲地推广所谓的经验,或是自己从教的总结、心得,或是自己教学有方,或是学校管理措施得力。一旦有了教学成绩,所搞的一切形式,那么在他人看来就是成功的;哪些叫的天花乱坠的名称,即使再动听,只要成绩平平,无论怎样发展学生,都会被人嗤之以鼻,如止增笑耳。
而学案就是在人们的这种观念之下诞生了,有人别出心裁,想了个这样的名字。看看其形式无非就是练习题的罗列,冠以不同的练习板块。预习部分、学习部分、巩固部分无不是练习;在内容上也有不同形式的练习,填空、判断、选择、材料分析应有尽有,无所不有。开头部分是新旧知识的衔接,中间部分则是新内容知识的集中提炼,最后部分就是知识的再利用。
而在时间上,学案基本是提前下发,让学生课前预习学习,进行学案的填写。想一想,都如同这一科这样,中学生何以受得了,课下的时间果真那么多?恐怕学生连最基本的书面作业都难以保证。要求不严格的学科,上课时,其学案基本是一片空白,质量就难保了。
再看对所学问题的探究。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学案的运用,探究究竟何在?该课的核心内容已经通过学案的形式或是填空、或是选择已经让学生去做了,先入为主了,对结论的东西学生已经明确了,还需要探究吗?特别是理化生、思品等学科,结论的东西是在前边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来的,不是学生在教材中找到的。而学案的运用,明显缺乏探究的过程。其后果就是,学生在考试前死记、在考试中头脑一片空白、在考试后则猛然醒悟。看课本就会、不看课本就不会。这明显就是课堂与生活脱节,学生对所学内容还不够理解,只是把结论性的内容按照老师的学案进行了死记,时间长了就会把问题混淆。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前下发,学生只能找书本,更有甚者直接抄写同学的答案,老师在课堂中的启发难以表现出来。缺少了师生之间的对话、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问题的生成更谈不上。教育的契机更难以出现,久而久之,学生深陷于题海之中,难免不会呛着,其学习的兴趣还能始终保持?厌学情绪也一定会与日俱增。学案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则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只做题远离了学生生活。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成绩提高是没得说。可是我们的教育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育人,是要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生培养成更加完整的人。而所学内容应该是学生与生活的桥梁,通过课堂学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惑,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抑或培养学生的积极状态,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他人、对社会充满感激,更加长久地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明天的生活、学习之中,便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分数,只是进入下一级学校的敲门砖,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个命题不知多少次被教育家们说提出,但现实的教育生活总是在舍本求末。
教育只要遵循其规律便可,名利心淡一些,我们就不会搞那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了。非要有自己本校、本地的特色,除了瞎折腾,还会让学生成为牺牲品。沽名钓誉的形式还是少搞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