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高素质策略环境和教育观察者 |
分类: 【沐浴书香·且读且思】 |
对教育现象的再反思
——读《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文·何召军
本书是“多元智能”开发系列丛书,由吴志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七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后又提出第八种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任务,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他还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看出,我们过去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误区,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断定学生的好坏,来判定学生的成功与否,是不切实际的。现在,这种观点在我们周围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成绩差,便看着不顺眼,作业完成不好便训斥,考试成绩不高便挖苦,违反纪律便批评。
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差生、对学生、对本身角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再审视。
一、对“差生”的再认识。
我们对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薄弱、不专心学习的学生总是冠以“差生”的称谓。随着课改的进行,我们换了叫法,谓之“潜能生”、“学困生”,貌似尊重了他们,可是骨子里依旧不喜欢他们,依然希望他们不要扯了班级的成绩,做了垫底。经过自己一系列的打压、挖苦之能事后,成绩没有起色,便只好作罢,还恨之曰扶不起的刘阿斗。
我们再来看一下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不难发现,所谓的差生只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稍逊风骚,其他的智能不见得就差。君不见,在运动会上、在文艺汇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们是哪些?检测、大考时,这些学生可是灰头土脸的,此时才是我们眼中的人才,我们的眼睛是否近视了?
越是发现不了优势智能的学生,我们越应该善于观察、及时捕捉信息,拿着数倍的放大镜去找寻其优点,并及时给予强化巩固,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才会少培养“差生”。
二、对教学的再思考。
学生教育是学问,更是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的长处更长,让学生的短处有所突破;不是让长处与短处一样长。学生有了优势,作为老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断强化其优势、发扬其长处。
我们都讲爱学生,不是情感的付出就完事的,要讲究技巧,要注重培养,更要使其潜力得到挖掘。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是我们应该利用的,有了这种心态,有了这种眼光,面对自己的学生,哪里来的晦气,哪里来的讽刺?就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很深的影响。然而,学生的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用心”育人,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不能以一种模式、一种要求培养学生,制造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否则就难教出好学生。
三、对本身的再定位。
多元智能背景下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培育学生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自身多种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教育智慧、离不开自身健全的人格。
课上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参与课堂之中;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要从以往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变成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学习的帮助者、咨询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做人成才的引导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采用形象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使学生在求知中愉悦、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在成功中得到自信、在交流中得到合作。
从多元智能理论上来说,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学生间不存在智能水平的高低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掌握更多的培养学生智能的策略,挖潜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真正做到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