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2011-12-15 15:24: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活动设计 |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学 |
银河幼儿园 |
班级 |
中班 |
执教时间 |
2011-12-11 |
||
设计者 |
吴亚英 |
领域 |
科学 |
课 |
找空气 |
||
幼儿基础 与 教材分析 |
空气,是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更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物质,所以幼小孩子往往不注意,即使听说,也处于迷糊状态。但与空气性质相关的一些现象,孩子常接触或有体验:如,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吹气能让气球鼓起来、憋气很难受……然而,孩子们并不知道这些现象与空气有关。 本次活动,将借助塑料袋这一有结构的材料,再辅以空间图,帮助孩子化无形为有形,变虚无为实在,进而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发生兴趣、引发探究。 本次活动,从神秘开始,从认知冲突入手,以幼儿差异为教育资源,让幼儿经过找、看、触摸后,获取关于空气性质与存在的具体经验。 |
||||||
活动目标 |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建立行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
||||||
活动准备 |
1、至少打开过一次的食品保鲜袋若干(多于幼儿数)。 2、教具:活动室二维图一张(贴在KT板上),紫色或蓝色水笔5支 |
||||||
活动环节 |
教师行为 |
幼儿行为预设 |
设计意图 |
||||
猜测——揭题 |
1、出示食品袋,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直接朝里看,自问自答地:里面有东西吗? 2、回应幼儿的跟从与参与:边说“到底有没有”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3、针对幼儿不同看法采用不同的回应策略: 对A:让其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
对B:有什么? 什么样? 【揭示“空气”这个词:或顺应幼儿,或告知幼儿。】 |
注意力集中、有兴趣,回答情况: A:空屁,没有。估计占大部分 B:有。少数 C:有空气。个别 A类幼儿中出现分化。 大部分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有说是空气的,有说不知道的。 |
引发第一个认知冲突:有没有? |
||||
找、捉——发现 |
1、 问幼儿“空气在哪里?” 重新拿个袋子,自我设疑地“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顺应孩子或自己设疑并尝试:捉的动作夸张些:捉、收口、拧紧。 师点拨:“到底有没有,试试就知道。”同时在空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注。 |
可能大部分答:在袋子里。 有说捉不到了, 有说到哪捉的:比如说吹【少数】、到活动室某个地方的,室外的…… 孩子会很期待结果地关注我的动作,并因此而欢呼:不为刚才的猜,仅为结果。 |
引发第二个认知冲突:还有空气吗?【哪里还有空气?】 |
||||
2、幼儿找空气、捉空气 “你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 交代要求:到你认为有的地方去找、去捉。听到提醒就上位。 3、交流: 个别交流:捉到了吗?在哪捉到的? 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注。【根据情况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集中观察空间图:通过试试,现在来看看,哪里有空气? 4、期间,穿插对“空气会流动”特性的关注:对比观察瘪与鼓。 |
仍然会有差异。 十分兴奋,特别是得到验证后的成功感,进而会到别的地方去找、捉。 会有捉的技术问题不够而求助老师的情况。 地点变化很大,有可能到外面。有可能因听课老师多而显得拘谨。 捉的量上与保存时间长短上,差异也会很大。 上位信号发出后,会有25%左右的孩子迟迟上位。 绝大部分会说捉到了,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会说出自己在哪里捉的。对于哪里,很多孩子会借助比划,会说不准方位词或不会借物定位。 有可能有孩子比谁多谁少。 小部分孩子会自顾自玩。 还有孩子的袋子瘪了。 大部分孩子会说:空气跑了。空气会飞。 |
让孩子们通过在自己身边寻找空气,发现空气的存在。 引发第三个认知冲突:空气的流动性 |
|||||
总结——梳理 |
通过演示、互动等创设敢说愿说会说的情境,和孩子一起用诗性语言梳理关于空气的经验。 |
绝大部分会被吸引、参与,在表述水平上有差异。 |
让总结活动富有情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