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教案
(2011-12-11 20:14: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活动设计 |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学 |
银河幼儿园 |
班级 |
大班 |
执教时间 |
2011-10 |
||
设计者 |
吴亚英 |
领域 |
科学 |
课 |
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 |
||
幼儿基础 与 教材分析 |
中班的内容要求是,借助找树叶的活动,让孩子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把一种树叶与另外一种树叶作比较。 大班的内容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多个特征,比较树叶的颜色、形状、叶脉结构等。这样的内容,需要孩子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需要孩子具有细致耐心的观察品质,这些挑战,正好顺应大班孩子如下发展需要:一是“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的情感需要,二是“逐步学会抽象概括、进行整理和加工”的思维发展需要。 当今幼儿对身边的自然资源关注不多,更少深入观察。本次活动选用幼儿常见的枫叶、银杏叶、黄杨树叶和香樟树叶为学习材料,其意图是“进一步萌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本次活动涉及的“相同”概念:是基于孩子的理解水平的“模糊性相同”,因此是相对意义上的相同。 回到教育原点看课堂:课堂不是舞台,课堂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安静学习的氛围,这样的课堂,利于孩子专注观察、精心思考。这是我对课堂本质的把握。 |
||||||
活动目标 |
1、获得关于树叶外形与结构的基本经验,并与同伴交流和分享。 2、经历两次异中求同的寻找过程,渗透有目的、耐心细致观察的意识。 |
||||||
活动准备 |
1、多媒体课件:【清晰度与唯美度兼具】 投影图片1:一片枫叶、一片银杏叶(各自链接枫树、银杏树),链接时,有叶片“飞入”与其相对的大树的动感; 投影图片2-4:刚出土带着枝叶的花生、挂在树上的桔子团、动感强的一缸金鱼。 2、树叶及分组摆放: 每组两箩子树叶:一箩混装枫叶与银杏叶、一箩混装黄杨树叶和香樟树叶。每种树叶的量为:比本组孩子多2-3片。 3、记录表一张,记录笔一支:用于统计两片树叶间的相同点。 |
||||||
活动环节 |
教师行为 |
幼儿行为预设 |
设计意图 |
||||
一、直观导入、引发兴趣。 |
出示投影图片1,提问:这是什么树叶?在哪里见过? |
说出树叶与树种的名称,回忆并交流所见地点。 |
为进一步学习做情感铺垫、类意识的铺垫。 渗透关注身边资源的意识。 |
||||
活动环节 |
教师行为 |
幼儿行为预设 |
设计意图 |
||||
二、第一次寻找:从枫叶和银杏叶中寻找 “相同”的两片树叶。 |
1、出示材料,给任务: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
引发生生互动,初步确定幼儿普遍认可的关于“相同”的理解。
2、关注幼儿是如何寻找的。
3、组织交流与分享: 问题:“找到了?”“怎么找的?哪里相同?” 根据孩子的交流,与孩子共同填写“相同点”的统计表。 |
关于“相同”,幼儿可能资源: (1)有问“什么叫相同”的, (2)有自己朴素的理解的。
幼儿根据刚达成的共识(其实还是带有个性化理解的)去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幼儿可能资源:
参与交流。幼儿可能资源: (1)愿意倾听与表达上的差异 (2)倾听与表达能力上的差异。 获得关于树叶的第一步经验。 |
让幼儿在差异明显的两类树叶间寻找“相同”,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功感。 逐步清晰“异中求同”的观察与思考路径:如通过对比,从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中找相同点。 |
||||
三、第二次寻找:从黄杨树叶和香樟树叶中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 |
1、出示新材料,给出新挑战:寻找相同点更多的两片树叶,并要求边找边想“几个相同点?怎么发现的?”。
2、给予幼儿充分的寻找时间,关注孩子的寻找行为。
3、组织第二次交流与分享:“找到了吗?”“你的两片树叶有几个相同点?怎么发现的?”
根据孩子的交流,在上述“相同点”的统计表中继续填写。 |
听清并愿意接受挑战。
带着问题寻找。幼儿可能资源: (1)观察目的性上的差异 (2)观察细致耐心度上的差异
3、参与第二次交流。幼儿可能资源(同上一个环节)。
获得关于树叶的更多经验。 |
让幼儿在差异不明显的两类树叶间寻找“相同”、给予更高挑战的学习任务,有助于调动孩子“专注、细致、耐心”的潜质,还有助于帮助孩子运用或拓展观察方法。
|
||||
四、拓展经验,延伸课外。 |
逐一出示投影图片2-4:这是什么?你能找到相同的两个(条)花生(桔子、金鱼)吗? 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以后找机会好好找找。 |
幼儿对图片感兴趣,有再尝试的愿望。 |
呼应开头,并鼓励幼儿要把课内的经验延伸到课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