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因治疗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2011-08-28 10:19:39)
标签:

基因治疗

成纤维细胞

目的基因

瘢痕

分子生物学

杂谈

 

基因治疗能够从理论设想变为现实,无疑是疾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和重组DN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基因治疗,就是向靶细胞引入外源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缺陷,从 而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的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基因矫正和置换,即对缺陷基因的异 常序列进行矫正,对缺陷基因精确地原位修复;另一类为基因增补,不去除异常基因,而是通过外源基因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正常产物,从而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理想的 基因治疗方案是保存或补充正常的基因,同时去除或纠正异常的基因。但目前的基因工 程技术水平很难达到这一点,而只能采用基因替代或基因补充疗法,且在这一疗法中,目前尚未找到一种有效的基因转移方法,能安全有效地将外源基因直接转移到体内。其 次,目前基因治疗只是将目的基因导人到体内替代缺陷基因的功能,但目的基因整合的 位点往往不是定点导入,所以很难使导入的基因得到精确的调控,即导入的外源性基因在体内不能够在时序上、水平上得到正确的表达,其治疗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皮 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上皮角质形成细胞与真皮成纤维细胞易于获取,易于被基因转 染,也容易把转染基因后的细胞回植到皮肤;加之成纤维细胞不再分化,免除了基因突变的弊病,因此是基因治疗较好的靶器官。如果能将细胞因子基因转染到角质形成细胞 或成纤维细胞,使细胞因子大量表达,就有可能对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达到既能促进伤口愈合又能抑制瘢痕形成的效果。特别是如能在成纤维细胞中引入相关目的基因,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功能,就有可能在基因水平控制增生性瘢痕或瘢 痕疙瘩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对瘢痕而言,由于人们对其形成的基因机制尚未完全明 了,故应用基因治疗瘢痕尚有许多理论性和技术性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对基因治疗的利与弊也要充分估计,对任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都要经过长时期的随访观察,方能 正确评价它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和适应证。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彻底的治疗手段, 它在临床上的巨大潜力和希望是令人鼓舞的。随着人们对瘢痕形成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等分子生物学认识的逐渐深人,基因治疗用于瘢痕的防治必将展现诱人的前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