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漪
1959年7月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市嘉定区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嘉定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上海市嘉定区文广局副局长、《画坛》、《科举学》主编、陆俨少艺术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
http://s10/bmiddle/7a8ea4f3xd1a819f775c9&690
王纯纯:王漪老师不仅是陆俨少先生的嘉定同乡,而且是他的关门弟子,还是陆俨少艺术院院长,并于2009年筹备策划了“纪念陆俨少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出版陆老的作品集、举办全国巡展、艺术研讨会、拍摄传记纪录片等,弘扬他的书画艺术。陆老是一位边缘式的画家,生前一直保持着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知识构建和精神气质,他的“留白”
和“墨块”也是技艺独运。不知王老师如何评价陆先生在山水画领域取得的成就?
王
漪:我们于2008年始着手筹备并启动“陆俨少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先后在上海美术馆、江苏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河北美术馆举行了陆俨少书画作品回顾展和系列研讨会,同时在陆俨少艺术院举办陆俨少书法展和雕塑落成仪式、拍摄了《画人陆俨少》传记片,主办了“陆俨少人物画展”和围绕陆俨少人物画为主题的研讨会并出版了《陆俨少全集》、《陆俨少艺术院院藏陆俨少作品集》、《陆俨少题跋集》等等。我们举办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要展示大师作品的辉煌成就和心路历程,弘扬大师殉道丹青的精神,为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找出一把启迪的钥匙、为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影响力而尽心尽力。
陆俨少先生是一位非常传统的文人,生前他除了画画、写字、读书、旅历以外,可以说是无任何其他的重要癖好,他是一位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四分读书,他的三分画画,三分写字的“四三三”治学理念和知识架构与精力分配也诠释了一位成功的画家所要具备的元素和治学方法,对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的时弊是一种有力的回击。他的以读为先,旁涉它艺的特点证明了中国画家所必须的文人特性和文化素养。他的阅读方式正像他所说的“很少临画、临帖或系统的看书”,绘画、字法、文学知识的获得基本靠阅读所得,画与书法的学习方式按常理由临摹入手,打下基础,再深入发展,但他由于家境不容许他购买大量古画的书和字帖来供学习,所以只能通过去博物馆、裱画廊、朋友家观赏,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记住大体精神,不拘泥于细节局部,这给他以后塑造个性精神提供一个无意识的支撑条件。他的文学阅读内容也大多是游记、古诗,目的为山水创作和题跋而用,这也无意中为他的山水画中“诗意性”的添加和强化起了关键作用。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和精神气质的特异性成就了他成为一代大师的综合基础。
陆俨少先生治学道路、心路历程、个性塑造和不断创新伴随着的他的一生,我们无论从他的早年遍仿名家笔意的作品中都作过“加减乘除”的提炼,都渗入了自己的个性,特别重要的是中晚年创立的“留白”、“勾水”和墨块,无不体现了他个性塑造和创新的精神。从绘画的角度说个性塑造和创新要靠物象以外的东西,即作品意境和气象;更重要的要落实到具体物理符号之中,那么“留白”、“勾水”和墨块就是“陆家山水”符号表现的载体。可以说陆俨少先生是上一个世纪里程碑式的山水画大师。
http://s2/bmiddle/7a8ea4f3xd1a83f5a6e61&690
《沉醉不知归路》
王纯纯:陆俨少先生笔墨技法精湛,意境营造见心,这便是陆老的山水魅力之所在。作为陆老的弟子,您希望和老师拉开距离,做到了“走得近,出得来”,画中透露出一番别开生面的新气象:虽层峦叠嶂、满目山川,却是密而透风且富有笔墨意趣。可以看得出,您致力于新旧融合,在探索中国画的形式上下了不少功夫——既有历代文化的传承积淀,又有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关于传统和现代,您是怎样理解和把控的?
王
漪:我的童年和少年完全处在“大革文化命”和“打砸抢”纷行的特殊年代,我父亲是画家宋文治先生的学生,他怕我们弟兄三个在社会上把握不住自己而去闯祸,逼着我们画画。我记得那个年代大约七八岁吧,书也没得读,《芥子园画谱》和胡佩衡的《我怎样画山水》一书是我主要临与读的对象,同时也临些宋元明清作品局部,钱松喦、宋文治的作品我记得也临过不少。可以说因为从小的这种机缘,使我就蒙发了长大一定要当个画家的梦想。17岁踏上社会使我结识了陆俨少、宋文治和胡振郎先生,慢慢的一路学习,一路请教,一边阅读一边旅行,一边创作。至今我还是这样认为,是画画帮助了我的一生平安,是画画成就了我的一切,又是画画练就我的耐住寂寞、潜心静悟的性格特征。
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要注意综合积累和求名心不得太重太急是关键,所以我不太注重宣传的缘故。我认为一个画家应该不但在画的深度、高度、广度和难度上要下足功夫,应在文学、书法、篆刻和其他姐妹艺术上要下足功夫,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历练要丰富、悟性要高,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在迈进,以志存高远,大器晚成的治学理念完成我的学术历程。
回顾总结我的前半生绘画历程,我前后认真研究了宋元明清以来的一些大家的笔墨精神和境界锻造的方法,可以说现在已具备了即刻就能意写各位大家的技术基础,对陆俨少先生的作品更是长期浸润左右,做到了三米之内即能辨真假的眼光,同时也认真的揣摩过张大千、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等等一些大家的作品,加上与中学时期有一段时光沉浸在油画、素描之中,对此也略知一二。除此之外,我做文学青年梦,践行过书法家、篆刻家历程,走遍了中国的所有省市和名山大川,细想起来,这些就是我的全部家当和资源。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发展是一样的,要认真的审视自己和找准切入点,把握住阶段发展目标和任务是重中之重。
我走进过大师的世界,我也一直在创新和不断完善自我中下功夫。我的目标是能融合大师们的精髓,又不失当代的审美观,诗意性强,物理上的更高、更深、更难、更广,意识上的更美、更新等。我的任务是阶段任务清晰,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真正去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境界。
传统有两个内涵,一方面是精神层面,此乃有大文化的内涵,又有绘画本体的内涵,作为想成为一位成功的文人,在这方面必须研究贯通,因为人的思想方法和程度将会决定他的实践方法和程度。中国画的属性特质是“中国”,所以中国画家必须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是物理层面,这里主要的技术的熟练度,技法的掌握广度深度如何,这些主要靠实践和历练来解决。只有具备了上述两个方面条件以后,可以说你具备发展的基础,这就像一台汽车具备发动机,灯光,排气系统和汽油才能迈走的道理是一样,缺一不可,或缺一后不完善。然后,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审美价值标准和特征,即石涛所云“笔墨当随时代。”如果你的作品缺少时代感,那么只是古人的气息的翻版,难为历史所存。所以一个画家的作品必须要有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又不失时代感。一个是基础,另一个是方向的关系。
http://s10/mw690/7a8ea4f3xd1a82ef6f139&690
《秋意》
王纯纯:为了在现实中吸取创作灵感,您喜欢到人迹罕至的山区,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诸如《晨韵》、《福建山区所见》、《泰宁一线天景色》、《雁荡雨霁》、《遂昌南尖岩》等佳作,既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仿佛是您的自我心境写照。王老师致力于对“心物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还将这种理想境界分为三个层次:情境、悟境和神境。能否给我们阐释一下您对自然山水和心象山水的高妙感悟?
王
漪:写生、体验生活是创新的必由载体和过程,它会有助于启发你的创新意识和方法,它会印证你的苍白和不足,逼着你去思考、去完善。但这里又有二个发展过程,第一步尽量忠实于现实,追求有诗意性、笔墨性前提的真实性,这一步的特征大都停留在物理层面。第二步在前基础上大胆提炼加减,能为自己情思塑造情景;接着参悟道法,静得其髓,意境提升至诗意之悟境;最后归纳纯青,自由挥洒,点划无余,意境神化,进入拍案叫绝之神境。
万物即似人,都有其表象的自然和内在的精神,心象世界即能写出物体之内在精神,更重要的又表露出作者心滤的痕迹,带有明显自我意识宣泄,这就是我对山水画要心象的理解。
以上是我心路实践的历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教!
http://s5/bmiddle/7a8ea4f3xd1a845e596a4&690
《元曲曲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