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的“世外桃源”——访山水画名家王漪

(2012-06-18 13:51:57)
标签:

上海

嘉定

画家

王漪

心物合一

陆俨少

宋文治

情境

悟境

神境

杂谈

分类: 当代画家

    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山水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关照。用山水画名家王漪的话说,“它并非写实,而是表达画家内心的一种理想,摒弃了城市的繁华和喧嚣,追求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和谐。”这也是这位颇具个性的山水画大师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王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条理、秩序并然的一个画家。从他的画室的布置,窗上悬挂的一溜从小到大的画笔,书柜顶上的折得整整齐齐的宣纸,以及整个画室的色调搭配,布局安排,都是笔者所见过的最为整洁和精致的。除了硕大的画桌上洒落的点点碎墨,在这个房间里几乎找不到零乱和不和谐的因素。东面的墙上挂着新画的作品,而这纸上的山水却又是另一番风景了。有精致玲珑的,有气势磅礴的,有婉约细腻的,每一幅山水仿佛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气质。

探索的艺术旅程
    王漪的父亲是一所大专院校的美术教师,而且师从当代画坛卓有成就的画家宋文治。(宋文治先生一生的艺术活动几乎贯穿20世纪山水画变革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50年代以后,他在山水画领域的开拓,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清新苍润、劲练而无霸悍、文雅而不纤弱。)加上,他的家乡,上海嘉定也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古城,这里培养出诸多画坛名匠。如,清代的李流芳(芥子元画谱的作者)、吴历;当代的陆俨少、宋文治。这些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得王漪从小就喜欢上了国画,而且对山水画兴趣浓厚。
    随后,他考入上海书法院篆刻进修班和上海美协国画进修班,进修书法篆刻一年,进修山水两年,师承胡振郎、苏春生两位教授。同时也获得同乡前辈著名画家陆俨少、宋文治的指点,开始自己的艺术旅程。虽然,他的开始似乎比一般画家更一帆风顺,而且一出道就受到众多名师的指点,然而其中的艰辛困苦也只有他自己知晓。在80年代中期,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去烧锅炉,成天与煤渣烟尘打交道。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对国画的喜欢,闲暇时经常自己临摹,创作山水画。后来也因为绘画的特长被调到了文化局。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如今,他感慨地说,“是绘画改变了我的命运。”
    山水画的创作也需要在现实中吸取灵感。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到文化局之后他开始游历祖国的山山水水,包括边远的西藏,新疆,云南,到陌生的地方发现不同的风景。到现在,他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除台湾之外的各个省份。而且,在采风的过程中,一般也不去人工开发过的旅游景区,那里的自然风景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他会去人迹罕至的山区,不被人发现的幽深的去处。当问及他最喜欢哪一处的景物时,他回答,是皖南的小院子。简朴的四合院,绿树掩映的山林,非常空灵,幽静,没有城市的污染。其中有一幅作品《皖南山村写生》就是画的这样的小院子,也是画家比较喜欢的近期作品。

    然而,山水画只是临摹,写实,是难以实现自我突破的。王漪也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他在传统的山水画技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他又在观察新的生活的过程中提炼新的技法。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也摆脱了早期过多的模仿、写实的痕迹,开始表达内心一种理想境界,抒发内心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更为随意,一些明亮和鲜艳的色调给原本沉寂的山水带来一些梦幻的色彩。淡雅之中又透露出几分蓬勃的生机。在艺术旅程上的新的探索,使得他的画作得到更多的人的欣赏和肯定,而他这种难以捕捉的风格,也被一些画评人称之为画坛“怪才”。

艰辛的心路历程
    王漪一边用心创作,一边提炼创作的心得体会。把绘画艰辛的心路历程诉诸于文。为山水画的理论创新补充了新鲜的材料。他将他的绘画的创作喻之为“心化苦旅”。他写到,“艺术家的心路旅程将永远背上痛苦的行囊,其痛苦之处在于如何心物合一,画家更是如此。”心物合一,是画家追求的理想境界,进而意欲用山水画来表现画家对生活一种情感,一种理解,或者是一种向往。
    尤为难能可贵的,王漪在提出“心物合一”理想境界的基础上,又将这种理想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情境,他指出,“情是画中最重要的,是画的生命,它贯穿于画的全过程,是心与物的体验、感受。若无情,又何论画。”他举例到,最近他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几乎没有别的颜色,只有采用深浅不同的墨汁。之所以采用这种返朴归真的手法,是因为这幅画是对儿时的时光的回忆,所住的小院,院前可以玩耍的平地,四周丛生的灌木,留在记忆中的是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因为时间的流逝,已变得灰白模糊,然而那些纯真的快乐却依旧那么清晰。这幅画质朴和真挚,就如它所用的颜色一样一以贯之。这就像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用孩子般单纯的语言写就《追忆似水年华》如出一辙。
    第二个层次是悟境,王漪提出,悟是心对物体会的结果,是一个“物”至“化”领悟的过程和终极。陆择亭《思辨录辑要》云二“凡体验有得,皆是悟。”这好似僧人坐禅,以心去观物之本质,静悟得度,以微妙之法门超越一切,其不是用逻辑定律去思考,而是用“禅定”去体验。心境不同,进入视角的景观也各异。画家笔下的山水是自我心境的写照,或喜悦,或愁苦,或淡泊,都通过色彩以及线条,宣泄出来。看王漪近期的作品,多有些宁静悠远,与世无争的意味。但又有夹杂着几分现代的浪漫和跳跃的气息。这大概就是画家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的光景,幽静安逸又浪漫美丽。
    第三个层次是神境,王漪指出,神是精神、神韵、灵魂所在,是超自我住在一切无形的东西。它凌驾于心我和物我之上,而又无影可寻,同时又深信其真实。换句话说,神境是心与物融,物与心的升华、再造。这也是画家欲达到的最高的境界。这大概说的是一个画家的整体风格的形成中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灵魂。即使他如何擅长各种技法,如何在各个门派间游刃有余,作品没有灵魂它就缺乏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而王漪的作品,深受嘉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兼容性强,善于吸取各派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嘉/文

                                                                        选自《台声》2005年0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