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类文本备考策略

(2021-05-03 06:58:56)
标签:

教学资料

分类: 阅读题


策略一:梳理文体特征,积累必备知识

 做信息类文本的题,根本任务还是掌握信息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以不变应万变。下面以论述类文本为例,看一下应该积累哪些文体必备知识

 一、常见类型

一般可以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类型。

 二、常见考点

()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建议:以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各类文体的必备知识呈现出来,常看常补充,每次考试之前都要回扣复习。

 

策略二:“五位一体”读文,整体把握文意

信息类文本重点考查学生的输入和输出信息能力,快速准确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高效解读此类文本呢?可采用“看—圈—理—联—审”五位一体整体读文法,“五位一体”整体读文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看——每则选文的标题

拿到现代文阅读一,应该迅速看清是几则材料,然后把每则材料的标题或者出处勾画出来,迅速根据所学知识判定这几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大体猜想每则材料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步骤二:圈——关键词句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勾画,边阅读边圈点关键词句。

1.关键词

(1)表时间的词语、列举的数据。

(2)重要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

(3)表已然、未然的词或然、必然词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5)解说性的词语

2.关键句

(1)内容上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表达上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标志的语句。

(3)结构上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步骤三:理——句段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理清句段关系。

1.概括段落层次内容

(1)依据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括句及段中的衔接关联句等)概括。

(2)依据关键词概括。

(3)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层次,要通过概括其关键性信息来把握内容。

2.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相互关系

(1)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对应分析判断。

(2)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这是我们快速准确理解快速读懂信息类文本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段旁做出简单的概括。

步骤四:联——文本思路

文本读完后,应根据圈点勾画的关键词句和梳理的段落层次内容及关系,迅速“联”起各段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迅速找到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位置进行准备。

  

策略三:整理论证类题目考查角度,做好答题指导

 (一)分析论证方法

 如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概括说明。(2021第三次质量检测)

 答题指导

 对于论证方法题,应记住各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等。应熟悉各种论证手法的文体特征,如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分析论证思路

如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2020新高考卷)

答题指导

勾画关键词句——分层、串联、合并、概括——写清顺序衔接词、分条做答

(三)分析文章结构

  如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2021高考模拟题)

  答题指导

   分析文章结构,必备知识应掌握常见的论证结构模式,如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正反对照(比)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等。也有可能是两种结构相结合,称作综合式,如整体并列、局部递进

(四)分析文章论证特点

如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2021高考模拟题)

答题指导

论证特点的答题角度。

1.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 如开门见山,设问、引用名言、以文学现象开篇等。

2.论证方式:立论----提分解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驳论-------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

3.论证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主体部分结构----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时文本从反面进行论证,但未必有正反对比,这时只答从反面论证即可)等。

5.论证语言:准确、严密。  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富有逻辑性  使用修辞,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感情色彩。或者平实朴素。

6.论据是否典型、新颖。                 

 

 

(五)分析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如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2021高三潍坊市一模考试)

答题指导

考查论证的严密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答题。

1提出论点严谨,如辩证的提出论点。

2论证思路严谨,如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

3论据使用严谨,如论据严密贴合论点、论据典型、全面、有序排列等

4论证语言严密:用词的角度,如衔接语、关联词、修饰词、限定词、指代性等的使用。句式的使用:反问句、感叹句、倒装句、把字句、被动句等。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

(六)拟写分论点

    如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2020高三12月联考第4题)

答题指导

  回答拟写分论点题,第一步,带着任务去读文。理解分析文本论证题是对文本整体性的考查,解题之前必须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文本,因此要带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两个任务去读文。第二步,根据要求去答题。论证分析考查一般从以上三个角度设题答题,但因为试卷中所选文本可能是一片文章的部分节选,所以有时某方面的特征不明显,可以考虑将其中的某个方面拆分为两条或三条,一般整个答案由三到四条构成。答无定法,要认真审题,针对性答题,还要多做题积累经验,提高应变能力。

 

策略四:情景类题目考查角度及答题指导

    例如“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2021潍坊市一模考试现代文阅读一)

    再如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列社会现象(6 )

    1清明节全国三分钟默哀鸣笛时刻,一武汉网友驻足解放大道,面对“重启的家园”泪奔,视频被大量转发。

    2“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 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90后”的心声收获大量点赞。

    3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展示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引发广泛共鸣。

2020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现代文阅读一第5题)

    2021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中提到:“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还提到:“不变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变得是情境的设计,今年考查这种情境,明年考查那种情境……”情景题出现的地方很灵活,但从往年高考题来看,几乎没有出现在信息类主观题中,这是一个“情境题命题宝地” 。从今年命题要求中我们也看到了对情境题的重视。

 答题指导

1、注意设计的情境是什么,是生活实践情境还是学习探索情境

2、注意情境交际对象是什么,如2021市一模的情境交际对象是“青年学生”;情境交际虚拟语境是什么,如2021年市一模的虚拟语境是“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注意情境任务驱动是什么,如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任务驱动是“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列社会现象”

3、加强对信息类文本整体思路行文脉络的梳理能力训练,以提高对信息类文本整体把握能力

4、加强快速理清情境任务与材料内容之间的关系的训练

 

策略五:选文体裁广泛,阅读尽可能覆盖全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方面:一是关注历史、天文、地理、文学、美学、环境、政治、经济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尤其是涉及这些成果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的论文;二是关注有关中国社会发展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前沿问题的时政论文;三是关注有关中国当代文化现象的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方面:一是关注涉及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科普文章,尤其是这些成果在实际中应用和发展的文章;二是关注有关中国科技发展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文章;三是关注国内外知名科普作家的科普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