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文阅读:当代文化地标

(2021-04-12 21:00:48)
标签:

教学资料

分类: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料一: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独具匠心、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造型创意、延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人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共同凝结为民族意识,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

建筑在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常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建筑设计建造者,在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之时,对这一点尤其需要精思熟虑,尊重建筑的本土性本土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全球化时代中的各个民族,汲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拿来不是照搬照抄,不是贪大求洋。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

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许多固本出新的成功案例无不诠释着这一朴素的道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孔子研究院、苏州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观,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吸收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色,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建筑范本。除场馆类建筑外,民居建筑亦如此。像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红河元阳哈尼族民居改造、湖州安吉景坞绿色农居、山东凤凰措的翻建项目等,力求把古典民居的韵致和现代生活理念密切结合起来,妥善处置私家房舍宅院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把当下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古典山水园林之中,在市井的喧置之地开辟一方闹中取静的洞天,让人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建筑属于复杂的造型艺术。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精确合理;布局舒展流畅、内饰优美和谐;既尽可能开掘实用空间,又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是基本诉求。除了建筑语言要协调不乱搭外,还要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建筑以及环境相协调。一座好的建筑,一定非常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比如苏州博物馆,白墙黛瓦和山水园林等元素,使建筑融入文脉传统和地理环境,玻璃、钢铁结构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满足现代博物馆实用需求,立体几何形天窗与斜坡构成极具识别度的屋顶造型,整座建筑与周遭环境和谐天成,又透露出鲜明简洁的现代感。在与时空环境协调”“对话基础上形成的造型差异,使建筑的艺术个性经得起端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建筑为追求网红效应,有的作异好奇、贪大求怪,有的结构扭曲、意象混乱,既不美观又不实用,既造成浪费又破坏公众审美口味。

社会急需且期待给人以美感与震撼的新颖创造。在科技高度发达、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设计与建设者的艺术个性,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建筑行业才能涌动蓬勃朝气,不断实现当代建筑营造的突破。

推动当代建筑固本出新,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拿出高远的眼光、见识与情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用造型生动、风格多样的新型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开辟适宜空间,树立鲜明文化地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我们时代的标志性文化遗产。

(摘编自云德《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

材料二:

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演出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摘编自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材料三:

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仿若湖光山色中的一颗明珠。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20028月,泉城广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泉城广场成为中国第一家获此荣誉的城市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将近四十米的泉标;采用天蓝色为主调,明珠镶嵌其中,构成了一个隶书的字,造型流畅别致,如水翻腾,而后一泻而下,再现了趵突腾空的绝美画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不高,是当今造型丑怪的新建筑不断出现的深层原因。

B. 从本质上说,当代文化地标不是建筑概念,应是创新、创意的策源地,从而能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

C.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应当与地理环境和谐相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给人艺术的感受。

D. 完美地融入公众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黄河长江流域和欧洲国家的建筑类型可以看出,建筑受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制约,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B. 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是提升当代建筑营造水平的必经之路。

C. 通过苏州博物馆的实例可以看出,协调对话不仅指颜色、造型、风格的搭配,还包括建筑与环境相映成趣。

D. 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文化地标才能将城市独特的文化灵魂和气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具备文化地标属性的一项是(  

A. 甲地,依托千年古刹、纵横交织的里弄和开阔的广场,实现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

B. 乙地,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成为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C. 丙地,耗资8600多万元建成高达88米的世界最大女神雕塑,吸引众多网红打卡。

D. 丁地,以富有地域特色的圆润双砾的设计吸引各国乐团,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

4. 请结合材料一、二观点,根据材料三的介绍,分析泉城广场能够成为济南的文化地标的原因。

5. 材料一已被《人民日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登载,请谈谈其入选的理由。



【答案】1. C    2. B    3. C   

4. 泉标造型源于隶书汉字,造型美观,能为文化传承留下建筑范本。泉标泉城济南文化形象的直观表现,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泉城广场地理位置优越,能和周围建筑以及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泉城广场设施完善,连通着济南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能展现时代风貌,有生命力。   

阅卷标准制定原则:根据材料三对泉城广场的介绍角度和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对应。

材料三共4句话,涵盖5个角度:

(一)第一句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角度,依据材料一第5段,相关语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第6段,相关语句:(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建筑以及环境相协调。

这个角度对应答案第3条,只要能答出“地理位置优越”或“和周边环境建筑协调、融为一体”这个意思就可得分

(二)第二句连通文化、生活角度,依据材料二,相关语句:“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源于生活”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传播文化,服务大众;服务功能完善,与公众紧密连接;材料一第4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第5段结合时代需求等。

 

这个角度对应答案第4条,只要答出“连通着济南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或“体现现代济南人生活需求”这个意思即可

(三)第三句广泛的文化认同角度,依据材料二,相关语句: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
这个角度对应答案第2条,只要有“形成文化认同”这个意思就行
(四)第四句文化继承创新角度,依据材料一第1段
这个角度对应答案第1条,只要答出“源于隶书汉字”或“为文化传承留下建筑范本”这个意思就行。
第四句对泉标造型的介绍涉及审美角度,依据材料一第4段和材料二'打造新的地标文化,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
答出“泉标造型美观,再现了趵突腾空的绝美画面,赏心悦目,富有美感”之类的意思即可。 

答出任意一个角度1分,满分4分。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审题意识不强,对题干要求理解不到位,不能充分理解和运用题干所指明的答题方向,导致以下问题:
1、未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只从材料三中选取语句作答;或只从材料一、二中找观点,不结合材料三对泉城广场的介绍
2、归纳整合能力差,表现为
A、不分条
假分条:虽然有序号,但不合逻辑,角度混乱,要点交叉,要点重复
B、要点重复,角度单一

5. 契合栏目的创编规划。文章围绕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论述,有现实针对性。

符合《人民日报》的栏目定位。文章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的观点,指明了当代建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有建设性。

文章既有专业性,也有普及性和趣味性,受众广泛。

 

文章语言严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等,给1分。 

答题现状:学生对题干的阅读理解很不到位,没有真正的审好审对题,所以很少有从“符合栏目的编审要求、栏目定位”角度答出“原因”的,多是从对文本自身的行文脉络或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角度进行回答,所以得分率很低,平均分1.44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