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阅读老屋后的槐花树

(2021-02-04 11:13:25)
标签:

语文资料

分类: 阅读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干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煽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 “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枕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踮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 “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着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孔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 “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卖了去,额爷回来要额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球眯地看着我: “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据,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额生动。
C.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上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
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
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8.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 (4分)
9.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6分)




答案:
6.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作者要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叹。

 

7.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又总领全文分析错误。开头一段对槐花的描写,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

 

8.  首段中的“似乎”,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唤醒了作者尘封的记忆,使文章由现实自然过渡到旧日时光.
    尾段中的“似乎”写出了槐花饭还是那个味,但奶奶已经不在,一切物是人非,心境已不同的情感体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基本含义。答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本题要求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首先找到原文的语境。开头是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此句中的似乎好像、仿佛的意思,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是因为作者由眼前槐花树的情景勾起了作者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以及和槐花有关的人、事的怀念和回忆。这句话起到引出下文对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的作用。

结尾是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此处的似乎有些像,表示揣测的意思。似乎还是那个味儿那个味儿是指奶奶做得槐花饭的味道,结合和着泪水,轻轻地嚼可知作者这是由物到人,槐花饭还在,可奶奶已经不在了,表达对奶奶的怀念。

9. (1) 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活,结构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连起来。

评分细则

形散:取材自由,写了老槐树、槐花饭、与奶奶一起的生活(2分)

“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多角度表现中心。也可得2

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2分)

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连起来。(2分)

神聚:主题集中突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之情。(2分)

其中,“神聚”,一条必答,2分。其余三条答出其中任何两条得4分。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首先要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所谓 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并使之为服务。回答本题可从文章的选材、表现手法、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文章主旨等角度分析。这篇散文从选材上看,主要描写了槐花、槐花树、奶奶、父亲,以及家乡生活的场景,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从文章的构思上看,文章由眼前的槐花和槐花树引出对家乡老屋后的槐花树的回忆,中间还穿插对梦境的描写,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看,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所以无论是广泛的选材、还是构思的独特、手法的多样,都是文章的主旨服务的,都是为了表现对故乡和亲人的回忆。所以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