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业18
(2020-03-15 11:47:16)
标签:
语文资料 |
分类: 高三语文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致 橡 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1.下列各项中,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A.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B.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C.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祼的情感。
D.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
2(1).下列句子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致橡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给橡树”,而是写给自己心目中的恋人的。
B.诗歌中的木棉树很美,但也只是高大的橡树的一个陪衬。
C.诗歌中所歌颂的爱应该是互相尊重、心心相印,而又各自保持着独立的个性。
D.《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2)《致橡树》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对旧的爱情观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3)诗人眼中“坚贞”“伟大的爱情”的内涵是什么?(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1)(2)(3)题。(16分)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注],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 罡(n)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4(1).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B.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浪漫奇幻的想像,诗中的“我”在梦中听到召唤时,擎火把,鞭时光,驾罡风,驰骋想象。
C.这首诗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
D.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
4(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噩梦”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4(3)诗人何其芳评价本诗说“开头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你觉得这样评论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
5(180页)阅读下面《太白岭》《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凝香斋》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太 白 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 巃嵷(lóng s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6(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雁”为诗中重要的意象,北雁南归,加之地僻荒寒,从而引起作者滞留边疆的深沉乡愁。
B.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表现边地特有的景物,雁归故乡、泾河不流、塞角高咽,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的边塞风光图。
C.诗歌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写二人久别难聚,思念深切,与开头的“牵愁”形成照应,点明思友的主旨。
D.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边塞诗歌的昂扬向上的格调有较大差异。
6(2).自古诗人词客,登临送目,引动多少情思,而独登尤甚。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登高楼所见所感的异同。(6分)
答: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注] 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香炉:香炉峰。
7(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如白云一样纯洁的湖水,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7(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8、(2020·高考模拟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____。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8、(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8(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8(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本题例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和你站在一起”和B项“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都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B。
2(1)解析:选B 本题B项,“但也只是高大的橡树的一个陪衬”错误,不是陪衬,是“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因此不可能谁是谁的陪衬。故选B。
2(2)参考答案:(1)“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像”。(2)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奉献,也是不够的。
2(3)参考答案: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对方“伟岸的身躯”,不只在于对容貌的倾慕,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两人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这样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3.解析:选B “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1)解析:选C C项只是诗歌的传统写法,本诗却是另有创新的。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4(2)参考答案:“噩梦”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4(3)参考答案:诗歌开头落笔于感情的爆发点,将悲愤、绝望的情绪表现得既直接炽烈,又突兀峥嵘,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能使人仿佛亲眼看见诗人失望因而困惑的面容,听到诗人沉痛因而绝望的诉说。
5(1)解析:选B “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
5(2)参考答案: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一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1)解析:选 C 主要表达身处异乡的满怀愁情,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
6(2)参考答案:(1)同:所见景象皆色调凄冷,都引动了身处异地的孤独、思念之情。(2分)(2)异:李煜被囚于宋,登楼所见是缺月、梧桐、深院等寂寞秋色,引发的是无法排遣的故都之思、亡国之痛;魏野作客异乡,登楼所见是“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的边塞凄苦之境,引发思乡念友之情。(4分)(从所见、所感分别分析异同亦可)
7(1)解析:选B 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
7(2)参考答案: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览胜。其二,湖水清幽,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其三,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
8、(1)解析:选B “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运用了比拟,“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运用了比喻,“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运用了排比。
(2)参考答案: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3)参考答案:忽然又温暖一会儿 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