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后反思
(2012-12-28 17:41:56)
标签:
语文资料教育 |
分类: 高二语文 |
《青玉案元夕》教后反思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它脍炙人口,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尤其是那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无数的后来人感慨万千。下面我分别从思想内容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来谈一谈。
(一)这首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元宵节美景的描绘:“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唐代诗人苏味道写的《正月十五夜》中曾描绘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辛词化用了苏诗的词语而又别有新意,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具有了别具一格的韵味。抬头看吧,今夜的天空是如此的绚烂,一朵朵的礼花在闪耀,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好像璀璨的夜空在春风的吹拂下茂盛的枝头盛开了千百朵灿烂的鲜花,那样的明亮,那样的宜人,整个天空都变成了花的海洋;礼花在高高的天空瞬间绽放,眨眼之间,又纷纷落下来,好像可爱的星星之雨自天上飘落下来。这样的美景我们人人都见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如此简练生动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来的,辛弃疾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这才是真正大家手笔,他能把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现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重点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要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前面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元宵节的盛况,原来是为了寻找所说的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尤其是读到“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在找人啊!灯火辉煌的地方没有他的踪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见他的倩影,繁华热闹的街市上无法一睹他的芳容,他到底在什么地方呢?“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么热闹喜庆的夜晚,他竟然在那灯火稀少的地方。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
(二)在教学过程中,这首词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借鉴了一个课件上的问题:
一、1、
从意象的解读入手,抓住焰火、车马、音乐、花灯、士女等几个方面来描绘了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渲染了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通明、繁华热闹的景象。
二、4、
三、5、
四、6、
反衬。以景衬人、以人衬人。
五、7、
结合注释,明确: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早已过了情窦初开的年龄了,所以认定为爱情词有点肤浅。
知人论世: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或者说: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