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予”、“寄寓”和“寄语”"失之”和“有失”(转载)
(2011-05-18 10:29:23)
标签:
近义词高考教育 |
“寄予”、“寄寓”和“寄语”是当今汉语中常用的三个词语。由于这三个词语不仅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词义和用法也比较接近.故使用起来往往发生混淆,该用“寄予”时却用了“寄寓”,该用“寄语”时又用了“寄予”。因此有必要明确这三个词语的涵义,并对它们的用法加以辨析。
一、读音及词义
“寄予”、“寄语”读音完全相同,念ji四声yu三声;“寄寓”,念ji四声yu四声;.与“寄予”、“寄语”音近。三个词语的个别义项也比较接近,但细品起来,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寄予”,《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重印本)有两个义项:①寄托。如:国家对于青年一代寄予极大的希望。②给予(同情、关怀等1。如:寄予无限同情。
“寄寓”,《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重印本)有两个义项:①<书>寄居。②寄托,即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小说寄寓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寄语”,《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1239页)只有一个义项:传话。如:杜甫《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诗:“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汉语新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联合出版)也只有一个义项:把话语传给某人。如:寄语青年:“学无止境。”
二、辨析
1、语义重心不同。“寄予”语义重心在“予”,即“给予”;“寄寓”重在“寓”,即“寄托和隐含”;而“寄语”。语义重心在“语”,即“传语”。可见,这三个词由于其重心语素的不同,而决定了它们的词义的差异。
2、语用特征不同。“寄予”、“寄寓”和“寄语”都是动词,都能作谓语,且都带宾语。例句如上。但“寄寓”和“寄语”,经常可以作名用,以名词的身份,充当宾语,如:“鹿以生命长寿被用来象征繁荣昌盛:民族的昌盛是我们世代的愿望,保定卷烟厂‘驰鹿’牌就是这种情愫的寄寓。”再如:“到会的领导分别给受表彰的共青团员写了寄语。”而“寄予”则没有这种语法功用,它只能充当谓语。(2)与“寄予”配搭的宾语词只有“厚望”、“希望”等几个有限的词语;与“寄寓”(作谓语时)配搭的宾语词的范围比较宽泛.但“厚望”、“希望”却不与“寄寓”搭配;而与“寄语”配搭的宾语词一般是“青年”、“朋友”或其他
表“人”的词语。
三、练习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A.寄予B.寄寓C.寄语)
1.悠悠唐诗,_______着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视角与见解。
2.射击小将被_______厚望。
3.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开展“部长_______ 共青团”活动以来.陆续收到七位领导写给共青团和青年的
4。鲜花一枝,_______ 深情厚意。
【参考答案】1.B
失之于”和“有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