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太极趣事:吳公儀與楊少候
杨少侯是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孙儿,是太极拳的发扬者杨建侯的大儿子。少侯自少便饱受庭训,兼聪明敏捷过人,父辈很嘉爱此子,悉心指导下,少侯很年轻便能掌握太极拳的精髓。他是一个不爱好说话的人。沉默寡言,因此很少人能与他亲近。
在公开的场合,他更少露面。他的弟弟杨澄甫却是一个爱好热闹的人。交友广阔,性情开朗。因而杨澄甫的拳架亦十分开展,劲走刚烈。他常将徒弟辈或较老者用挤按劲放出丈馀外。有时给少侯见到,少侯只视而不语,从表情中,却显示大不为然之状。
其太极趣事:吳公儀與楊少候有一位与澄甫共享武林盛誉,亦是太极拳高手的吴鉴泉老先生,生活很严肃,为人亦谦逊,待人态度和蔼可亲。由于上一代吴家的功夫全由杨家传授,因此吴家有训,事无大小,样样皆要让杨家先行。对杨家常有尊敬之心,迁就之意。
吳公儀先生拳架
吴鉴泉有二子,长子公仪,次子公藻。吴公仪在童年时便得开拳弄掌。至少年时更饱受其父或师兄辈施与的跌扑之苦。公仪吃了皮肉之苦,还会因父亲恼他缺乏太极的悟性而受到斥责。偶尔他亦会把对手推倒,但父亲见到了又说这是犯了顶的毛病。给人打跌是不对,打跌他人亦不对。怎样才对呢?
公仪不断思索,苦恼非常,精神亦沮丧起来,他甚至有放弃练武的念头。他想如果学外家拳只要专心的练气力,练快速的身手,横来直格,直来横挡,桥来桥上过等道理,多么明朗爽快。有力胜无力,手慢让手快,理所当然。太极何必要多生枝节地练以弱敌强呢?
由于想不通,当父亲没有留意时,公议便悄悄的往外溜。也有点厌倦家庭,怕见到父亲。然而,杨少侯一向对公仪很好,还常讲许多武林掌故及趣味的故事给公仪听。公仪也常会侍奉少侯抽大烟。虽然旁人皆说杨伯父难相处,公仪却觉得杨伯父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一天,公仪在街上闲荡。觉得很无聊,心想何不去探望杨少侯伯父,解解闷。
杨少侯见公仪来探望他,很是高兴。亲切地问他的生活近况,功夫长进得怎样了?听杨伯父问,公仪便把练拳的苦恼一股脑儿地都倒了出来。少侯听罢哈哈大笑。轻轻拍拍公仪肩膀,携手将他带到後院空地上,对公仪详尽的解说太极拳的精义。一面说一面动手比划。少侯解释高级的太极拳所走的圈子要小,用劲要巧。受人打是犯了丢的毛病。要是打倒了他人,又犯了顶的毛病,功夫尚属肤浅。我们的太极拳非常主重舍己从人。舍己从人即舍弃自己的意见,配合他人的来去而做势。这是一项最难达至的事。
因彼此相交手,好胜之心人皆有,都不愿相让。舍己从人四字,还有更深的解释,惟务养性。养性之说,最应时常致力修养。潜心揣摩,心领神会,日久自能了然,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练到精微,可以造机造势,不愁没有得机得势处。能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己从人。……此外,还说了很多,公仪当时还是不能十分理解,然而,却兴趣大增。少侯吩咐公仪若对太极的信心恢复了,可以日日来学拳,但不能让鉴泉知道。公仪高兴的答应了。
自此,公仪常瞒着父亲,偷偷的溜往杨府跟杨少侯学技。公仪越来越知太极拳更多的道理。为什么太极拳要慢而不用力。因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沉气松力是贵。慢能静,静能安,安能定,此即心气之中定。心定才能静,静才能神安,神安才能气沉,气沉才能精神团聚。乃能聚精会神,一气贯通。慢出於心细。心细则精神。神清则气爽,才可以无气滞之弊。快念心粗,心粗会急,急便气浮,气浮不沉,心急不静,不沉不静,心无所守,则散乱之病生。虚灵二字,更无由求,以静制动,以柔制刚者,由于感觉使然。故其拳架系锻炼身心为体,功夫出自推手而为用。
推手能产生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感应精微,致用无穷。故能知己知彼,其滋味则心领神会。其变化之无穷皆由感觉之灵敏。故能知其虚实,而便利从心。此慢与不用力之义也。杨少侯亦云,发人不在猛远,而贵在取别人的重心离地,重心已起,即别人已在自己掌握中,要怎样便怎样,又何须发人於千里?原处起,原处落会更凶更猛。我们不患力薄,而患其力之不能集中。每个人都有他起码的力度。只要我们能屈伸手臂,则己具十斤之力矣。若能集中成劲击人,人必伤或毙。习他拳者,好张牙露爪,自以为够威武,殊不知其力已陷肩背,徒为他人攻击之目标。
虚实更必须注重,所谓兵不厌诈,计胜人也。计者虚实也。知虚实而著运用,虽虚为实。虽实为虚,避实击虚。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先重而後轻,或先轻而後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我之虚实,而我则处处求敌之虚实。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功其势,察其声,问其症。故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皆有一虚实也。
吳公儀傳吳式太極拳在上海
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女婿馬岳梁與吳公儀先生弟子李仁柳
吳公儀先生弟子丁德山
吳公儀先生弟子李仁柳先生與其子李宏廷
吳公儀先生傳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活動留念
吳公儀先生弟子李仁柳先生之子李宏達
本文及部分照片來自於網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