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留诗集《站立的泥土》(14)
标签:
文化 |
匡文留,当代著名诗人。满族,生于北京,长于大西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记者。现在北京兼职、写作。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奖”,首届唐刚诗歌奖终身荣誉奖。1980年步入诗坛,在全国二百多家报刊发表诗作三千多首,作品被收入百余种选集并介绍到国外。出版诗集《爱的河》《女性的沙漠》《第二性迷宫》《西部女性》《情人泊》《女孩日记》《匡文留抒情诗》《爱狱》《灵魂在舞蹈》《另一种围城》《古都·诗魂》《我乘风归来》《回眸青春》《大地之脐》《匡文留诗选》,长诗《满族辞典》,散文诗集《走过寂寞》《少女四季》,散文集《姐妹散文》《诗人笔记》《围城内外》,诗论集《匡文留与诗》《匡文留诗世界》,长篇小说《花季不是梦》《体验》《我的爱在飞》,长篇纪实《少女隐情》《我爱北京》《我爱我的祖国》《我爱中国共产党》等三十部专集。多次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简介与创作收入国内外近百部权威性辞书。
红楼随笔
筋络遒劲
合页和铁钉锈迹斑斑
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浪浪相迭的咸腥
喧嚣着也抚摸着
沉陷于海平面之下
小小舱室
脱下法兰西的西装革履
著一袭中国长衫
右指香烟
从巴黎到上海
几十个日升月明
一些喷薄的思想
晕染得1916年仲秋
金质而澄明
四年前漂洋越海
年轻的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精血勃发
而今杨树浦码头翘首迎来
翌年伊始
神采奕奕焕然一新的校长
绍兴多才子
光复会同盟会一路走来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光耀北大
东方煌煌学府
一臂高举“新文化”灯盏
一臂力擎“五四”火炬
老木箱愈加苍老了
镜框中的元培校长风采依然
同我
还需要语言么
他的同志李大钊
从安徽安庆大步走出
为辛亥革命击节高歌
失败是崛起的基石
冲出彷徨总会面朝大道
让科学和民主
猎猎的旗语
长啸在一册杂志每张书页
大地响彻号角
中国席卷狂飙
后来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新青年》永远镶嵌于历史星空
是他嫡亲嫡亲的精神与骨血啊
他嫡亲嫡亲的儿子
延年和乔年
留给黑白照片
热血灼烧着国民党的屠刀
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父亲
这样的儿子
我盘桓红楼的目光
怎能不湿润呢
深红色地板
老木桌及其上的
老台灯
阒寂如雕如塑
那个男人长衫
微摆的味道
他指尖烟卷袅袅
沉稳呷口酽茶
炯炯目光射穿圆镜片
富士山下
此时在馆主任室
雷霆激荡着十月革命炮响
中国传播马列主义第一人
“妙手著文章”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以身躯屹立锋刃
凛然与高呼
超越并黯淡了所有镜头
其时
母亲的灶台
古旧民间小院噙满滚烫热泪
打湿一树槐花的嘤嗡
民间小院犹在
红地板和老木桌犹在
刚搭上笔架的羊毫
甚至还墨香濡湿着
生命的痕迹
远比生命更久长
依然如此年轻
满教室与之对视的木椅
已纹缕斑驳
右手带小桌板的老式木椅
每一把都曾坐着青春身体
唇齿呼吸春天
禾苗们枝叶们
幸福吧感恩吧
有文学旗手和巨人的灌溉
蜈蚣覆盆子何首乌藤
迷乱了闰土的银项圈
阿毛的豆子祥林嫂的门槛
筛落了咿呀的乌篷船
先生大笔如椽
横眉冷对
立起一个时代的文学
我轻坐进一把老木椅
百年的体温是不是刘和珍君
我抚摸黑硬的头发和髭须
先生
唯有民族魂
是值得宝贵的
唯有它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
新闻纸阅览室
室内一隅
毫不显眼却自成山河
坐在一隅的青年
年轻俊朗得令人神往
油纸伞才抖落浪遏飞舟的激流
橘子洲绯霞
还渲染于长衫布履深处
这一次远离大湘江
是为了湖南学子胸怀一个世界
如今坐在这里
每月八元薪金何妨
开天辟地的主义与思想
已滚烫了骨骼和血脉
一株骄杨
是同饮湘江水的师长
引领他置身红楼
葳蕤的爱情
这一种爱情
直上重霄九
这一个年轻的凝望
夯筑牢中国千秋万代的基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