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留诗集《站立的泥土》(4)
标签:
文化 |
匡文留,当代著名诗人。满族,生于北京,长于大西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记者。现在北京兼职、写作。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奖”,首届唐刚诗歌奖终身荣誉奖。1980年步入诗坛,在全国二百多家报刊发表诗作三千多首,作品被收入百余种选集并介绍到国外。出版诗集《爱的河》《女性的沙漠》《第二性迷宫》《西部女性》《情人泊》《女孩日记》《匡文留抒情诗》《爱狱》《灵魂在舞蹈》《另一种围城》《古都·诗魂》《我乘风归来》《回眸青春》《大地之脐》《匡文留诗选》,长诗《满族辞典》,散文诗集《走过寂寞》《少女四季》,散文集《姐妹散文》《诗人笔记》《围城内外》,诗论集《匡文留与诗》《匡文留诗世界》,长篇小说《花季不是梦》《体验》《我的爱在飞》,长篇纪实《少女隐情》《我爱北京》《我爱我的祖国》《我爱中国共产党》等三十部专集。多次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简介与创作收入国内外近百部权威性辞书。
大江交汇处
古韵民俗十八梯
黝重的青条石阶
是山城的脊梁么
大写意的
给书页的历史与传唱的故事
一枚楔子
脚步叩响盘折的古街
十八梯
就是十八种触摸与聆听
十八式诉说与律动
十八类热流窒息着胸腑
画幅与劲雕
好一卷“山城古韵民俗”
吊脚楼与世无争
跌入古境的老人
参差褐瓦与油毡的大羽媲美
何日的檐水滴落地摊
石坠木镯惊艳
玛瑙珊瑚的光泽
当苍老与青春
已编织如丝如缕
当历史沉重的背影
和生活灵动的呼吸
正耳鬓厮磨
走一走十八梯
亲一亲十八梯
关于溯源与流向的大命题
瞬间有了
重磅的冲击
是日夕晖悠然若茶
轿铺巷一声陀螺清响
飘飒飒隐匿于凤凰台街
百年老树浑欲不胜簪
阴影蓊郁
湿润了斑驳竹椅
双江镇生长古宅
三星堡箴言
碧水一溪唐诗宋词
意境坡田性情山水
观宅则耕读传家远
鱼龙深潜击浪
雕梁画栋细读传奇民俗
牡丹傲舞蝙蝠
古典雕艺
极品了门楣窗棂
杨家有儿初长成
大约一似那绍兴古宅
天井大院里煞是通灵
骑得了马头墙
攀得上柑柚林
甩两袖飘袍摆之乎者也
却不知
老先生的戒尺
碧水一溪依旧唐诗宋词
四知堂男儿而今何方
纵使民居亦千古
烟火湮灭复蒸蔚
那唤名尚昆的大人物
体温汗渍的衣帽笔砚
可否吟清隽
每每于
月淡风泠时分
山城人的气节与操守
大宅门的一开一阖间
如砥如磐
点滴缠绵
偕青瓦月色一泻如洗
丝雨竹管撇捺似有声
有灵有性
先生品情若花
色香味凝融得《雅舍小品》
小品玲珑旷达滋味远播
雅舍醇酿香茗谈笑诗文
见只见
“山头吐月
红盘乍涌”
大雅捭阖这“洞若凉亭”
乘一月白风清夜
任繁叶奏乐
一级石阶一徘徊
轻叩淡紫色门扇时
可否见手拈烟卷的先生
长衫掩映疏枝
楠竹与梨花
噫吁唏
手稿和书籍
仿佛刚刚翻启
红泥小火炉
翡翠麻将伴清曲
先生
有大江为基石
山于水之上巍峨着
城于山之上壮丽着
而倜傥着
比漫天星星更炫目更妩媚
比万家灯火更温馨更诱人
乃是梅花啊
山城的梅
怎就如此似婴儿明眸
美人酒涡呢
隆冬里麻辣辣的滚沸
固然情趣蒸腾
而梅花一颦一笑一弄影
顷刻叫梅心梅魂逐梅去
方恐惊碎北碚
“人间奇绝枝上雪”
复又跌落铁山坪
“雪却输梅一段香”
抱白梅满胸襟
灼亮了你的额头与唇角
甜蜜爱人或幸福新娘
正顾盼流连
等着梅的深吻呢
一束红梅的花语
其实最明晰最简洁
儿女们将浓情与感恩
凝于梅枝
绽于梅瓣
让爸妈的老屋
常回家看看
“折得疏梅香满袖”
“只流清气满乾坤”
山城最美的境界
山城人最美的境界
尽在梅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