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二月末的北京,虽然立春多日,却依旧颇觉寒冷,路上行人仍多着冬装,遍眼望去竟未见些许绿意,更别说见早绽的花儿朵儿了。只是仔细瞧去,方才发现路边柳枝开始复苏变软,显出些丝柳轻曳、鹅黄将现的端倪。


那日偶听旁人说起,说玉渊潭的梅花已经开了,有不少游人赶去赏梅拍照呢。我立马想,既然梅花已绽,何不赶紧去明城墙遗址畅游一番,那里沿城墙遗址恰是一大片梅园,一是赏梅,二则再观古城墙,岂不双美!于是翌日一大早便来到了明城墙之下。



位于京城东便门至崇文门之间的明城墙遗址,乃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明城墙之一。历史上的明城墙全长二十四公里,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你随我来游览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也是仅存的一段,更是北京城的标志之一。这段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这里原本是要收获双美的——既再游古城垣,又要欣赏梅花。然遗憾的是,今年二月末天气尚寒冷,大片梅园里的梅枝竟仅见细小极的芽苞探头探脑,只有不多的几树被布棚圈住,也就才试试地绽开些许。这也足以令人欣喜的啦!我将脸眼对视这一布棚的小窗,尽量将手机镜头伸近梅花跟前,便拍到了这几朵早梅的笑靥!



请你随我边漫步边感悟吧!这明城墙遗址公园内风光浑然大气,景象错落有致,但见“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出京城崇文深厚之文化积淀。而今徘徊在城墙下,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我的组诗《古丝路协奏曲》中专有一首是写西北大地河西走廊之上的汉长城,虽然地域背景与历史年代不同,但均为思古感今,写的是长城和城垣,放在这里,亦可读诗驰思:
《汉长城》
匡文留
拒绝迁徙的悲壮
如此大规模的沙土
自母土腹腔隆隆升起
站立 或者匍匐
以千年的姿势




残损着却不离不弃
固守 祁连山与焉支山
同一的走向
肢体断续着
抓牢母土的血脉 彼此呼应
有你的形象证明
苍天有情


不知霍去病的甲胄
伤痛了哪根筋骨
高适的一夜寒声 刁斗
传向了哪里
如今我目穿汽车滚滚尘埃
未见胡天八月即飞雪 唯盼着
千树万树梨花开


当你随我由西向东漫步徜徉于二月末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里,不多时便见到一座颇显古旧的青砖小屋,原来,这是当年的京奉铁路信号所!此乃京奉铁路(北京——沈阳)的第一座信号所,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建造。你知道吗?京奉铁路的北京起点是正阳门东车站,也就是在现在无人不知的大前门那里。




要知道,明代北京城除了在全城九座城门一律兴建城楼、瓮城和箭楼之外,为了加强城垣的防卫,还在城墙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楼一座,这便是城角箭楼,简称角楼。



此时你随我一同登上的明城墙遗址东南角楼,乃是唯一保存下来的老北京城的角楼。这座角楼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此后历代均有修缮。好雄伟壮观一派气象啊!




哇塞,当你随我沿角楼马道深青色的古砖阶一步步登上顶端之时,眼前立马豁然开朗,明亮一片!原来,这东南角楼之上竟是别有天地!面前铺展开好阔大平坦的场地且不说,只见雉堞砖垛列阵般有序排开,其外便见今日京城之轩昂气象扑怀而来!你看见我身后似不远处的北京CBD大景观了吗?连最高的中国樽都清晰可见呢!


东南角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四面开箭窗孔144个,是古代军事防御建筑,因坐落在北京内城东南角而得名。城台西侧便盘踞迤逦着北京城内保存最完好的这一段明城墙遗址。


进到角楼大厅内,更令人目不暇接啦!里面三层楼全是一水儿的深红色粗木大柱、大梁、围栏、扶梯建筑而成,显得华贵而厚重,简洁又磅礴。令人竟恍如步入一座宝殿抑或迷宫!


忽闻幽香隐约,若浮若游,啊哈,原来明城墙遗址的早绽美梅,竟栖身于此东南角楼大厅!一盆盆修剪精致布局艺术的梅花盆景,神釆各异,风姿卓然,把这偌大的角楼大厅装扮得红粉黄白,春色满园!
流连于梅花大厅,襟沾幽香,颊染笑靥,再登木梯上楼,便见一大圈就势而设的京城历史城建文化展览引人驻足。
原来这是“内九外七”的老北京各式城楼城门之展览。
前一篇:北京海洋馆奇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