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2024-01-15 15:43:46)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二月末的北京,虽然立春多日,却依旧颇觉寒冷,路上行人仍多着冬装,遍眼望去竟未见些许绿意,更别说见早绽的花儿朵儿了。只是仔细瞧去,方才发现路边柳枝开始复苏变软,显出些丝柳轻曳、鹅黄将现的端倪。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那日偶听旁人说起,说玉渊潭的梅花已经开了,有不少游人赶去赏梅拍照呢。我立马想,既然梅花已绽,何不赶紧去明城墙遗址畅游一番,那里沿城墙遗址恰是一大片梅园,一是赏梅,二则再观古城墙,岂不双美!于是翌日一大早便来到了明城墙之下。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位于京城东便门至崇文门之间的明城墙遗址,乃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明城墙之一。历史上的明城墙全长二十四公里,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今天你随我来游览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也是仅存的一段,更是北京城的标志之一。这段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来这里原本是要收获双美的——既再游古城垣,又要欣赏梅花。然遗憾的是,今年二月末天气尚寒冷,大片梅园里的梅枝竟仅见细小极的芽苞探头探脑,只有不多的几树被布棚圈住,也就才试试地绽开些许。这也足以令人欣喜的啦!我将脸眼对视这一布棚的小窗,尽量将手机镜头伸近梅花跟前,便拍到了这几朵早梅的笑靥!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请你随我边漫步边感悟吧!这明城墙遗址公园内风光浑然大气,景象错落有致,但见“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出京城崇文深厚之文化积淀。而今徘徊在城墙下,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我的组诗《古丝路协奏曲》中专有一首是写西北大地河西走廊之上的汉长城,虽然地域背景与历史年代不同,但均为思古感今,写的是长城和城垣,放在这里,亦可读诗驰思:



《汉长城》

匡文留

拒绝迁徙的悲壮

如此大规模的沙土

自母土腹腔隆隆升起

站立 或者匍匐

以千年的姿势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残损着却不离不弃

固守 祁连山与焉支山

同一的走向

肢体断续着

抓牢母土的血脉 彼此呼应

有你的形象证明

苍天有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不知霍去病的甲胄

伤痛了哪根筋骨

高适的一夜寒声 刁斗

传向了哪里

如今我目穿汽车滚滚尘埃

未见胡天八月即飞雪 唯盼着

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开也 开也

绿了芨草 红了柳枝

没有八达岭 居庸关

慕田峪这样响当当的名字

你冷落掉一个世俗

却纯粹着自己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与祁连山冰雪冠冕

举杯同邀 和焉支山陡崖赤岩

对影心有灵犀

胸抵汉长城 没有女子

愿做小孟姜

掬一捧沙土

抟成酒杯人自醉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当你随我由西向东漫步徜徉于二月末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里,不多时便见到一座颇显古旧的青砖小屋,原来,这是当年的京奉铁路信号所!此乃京奉铁路(北京——沈阳)的第一座信号所,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建造。你知道吗?京奉铁路的北京起点是正阳门东车站,也就是在现在无人不知的大前门那里。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看见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往东走不远,明城墙角楼便到啦!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访梅》



匡文留



秦月汉关明长城,古砖轻叩问烟云。

梅花有意年年美,我展画轴傲春风。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好吧,咱们一块儿来认识认识这明城墙遗址的东南角楼吧!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东南角楼位于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在北京站的东南方位,巍巍然立于这一段明城墙之末端。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要知道,明代北京城除了在全城九座城门一律兴建城楼、瓮城和箭楼之外,为了加强城垣的防卫,还在城墙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楼一座,这便是城角箭楼,简称角楼。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此时你随我一同登上的明城墙遗址东南角楼,乃是唯一保存下来的老北京城的角楼。这座角楼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此后历代均有修缮。好雄伟壮观一派气象啊!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哇塞,当你随我沿角楼马道深青色的古砖阶一步步登上顶端之时,眼前立马豁然开朗,明亮一片!原来,这东南角楼之上竟是别有天地!面前铺展开好阔大平坦的场地且不说,只见雉堞砖垛列阵般有序排开,其外便见今日京城之轩昂气象扑怀而来!你看见我身后似不远处的北京CBD大景观了吗?连最高的中国樽都清晰可见呢!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角楼登高望远》



匡文留



明城角楼举蓝穹,扑怀轩昂大北京。

今日登览春先得,梅香满襟啸长吟。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瑰伟壮观的明城墙遗址东南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乃是中国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楼,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东南角楼坐落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城台上,台高12米,楼高17.6米,通高已近30米。楼沿城台外缘建起,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形。巍巍峩矣哉!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东南角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四面开箭窗孔144个,是古代军事防御建筑,因坐落在北京内城东南角而得名。城台西侧便盘踞迤逦着北京城内保存最完好的这一段明城墙遗址。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进到角楼大厅内,更令人目不暇接啦!里面三层楼全是一水儿的深红色粗木大柱、大梁、围栏、扶梯建筑而成,显得华贵而厚重,简洁又磅礴。令人竟恍如步入一座宝殿抑或迷宫!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忽闻幽香隐约,若浮若游,啊哈,原来明城墙遗址的早绽美梅,竟栖身于此东南角楼大厅!一盆盆修剪精致布局艺术的梅花盆景,神釆各异,风姿卓然,把这偌大的角楼大厅装扮得红粉黄白,春色满园!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东南角楼访梅》



匡文留



角楼腊梅亮明城,颦笑意味各风情。

恍作酒盏斟佳酿,轻启红唇染春风。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流连于梅花大厅,襟沾幽香,颊染笑靥,再登木梯上楼,便见一大圈就势而设的京城历史城建文化展览引人驻足。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原来这是“内九外七”的老北京各式城楼城门之展览。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 “崇文史迹展”是东南角楼的固定展陈,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崇文地域的轨迹及在民族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明城墙遗址登高访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