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岳庙札记




北京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门外大街141号,为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因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而得名。东岳庙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和其弟子吴全节募资兴建。盛夏时节,信步来到这里,周身皆见褐瓦红壁,静寂之庭院内古树嶙峋,华盖蓊郁,自是瞬间神清气爽。



东岳庙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建成,赐名“东岳仁圣宫”;直至1997年6月在庙内设立北京民俗博物馆。1996年,北京东岳庙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东岳庙的正院中轴线上有六个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琉璃牌楼、棂星门(大门)、瞻岱门、岱岳殿(前殿仁圣宫)、育德殿(后殿)、后罩楼,庙宇为六进院落。瞧吧,这里矗立着的便是东岳庙内的主要建筑瞻岱门。


偃月门静雅而娉婷,从这里进去,便置身于一所庭院再连一所庭院的庭院套庭院的格局之中。东岳庙被划分为了7个区域,其中一区为东岳庙广场(大门前入口处);二区为瞻岱门前广场;三区为岱岳殿前广场;四区为育德殿穿堂东侧;五区为育德殿穿堂西侧;六区为育德殿后部分(展览区);七区为东岳庙非开放区,主要为东岳庙东路。

东岳庙的西院由供奉各路神祗的小庙组成,这些建于清末民国的庙宇包括药王殿、妙峰山娘娘殿、鲁班殿、月老殿等,这就是其中供奉马王的马王殿。

马王为天驷星,是车马的保护神,按照此说法这位神仙应该是马神,而不是民间所说的马王爷。

马王殿正面与马王比肩供奉着关羽的塑像,因此这座小庙的外檐下还挂着关帝庙的匾额。

这是东岳庙中的海神殿,也即妈祖庙。海神庙的兴建与京城漕运之发展息息相关。元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相通,漕船直达大通桥下。为祈福平安,元泰定三年(1326年),官方便在大通桥边建立天妃庙。而在位于京城繁街闹市中的东岳庙里专建一海神殿,其祈福国泰民安之意愿自是不言而喻的了。


观音殿正中的观音菩萨,更是引来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前来谒拜。

药王殿香味氤氲,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的诞辰,会有不少香客到药王殿烧香,有不少人把自家的男孩送到庙中当“跳墙和尚”侍奉药王爷,以求无病无灾。等到了结婚年龄,在老和尚的主持下,孩子烧香磕头以后,从墙里跳出墙外,就算是还俗了。


北京东岳庙以“三多”著称于世,即神像多、碑刻多、楹联匾额多 。东岳庙除塑有东岳大帝和七十六司神像外,最多时曾供有三千尊神像。而东岳庙的另一大特色是碑刻数量众多,共有163通,民间流传有“东岳庙的碑数也数不清”的说法,足见东岳庙里之碑刻林立的盛况。



至于楹联多,则更是东岳庙的一大特色景观。庙内多数殿堂前都挂有白底黑字、小篆字体的楹联。楹联的内容折映出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竟有古琴声声盈雅入耳……
这座金黄与碧绿相间的琉璃牌楼极古雅生辉地矗立于车水马龙的朝外大街南侧,同北侧褐瓦红壁的东岳庙亭亭相呼应,其点缀于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厦之中,大有吸睛夺目的卓绝风姿,令“古都”二字有了实体的诠释。
这便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内宫监总理太监马谦、陈永寿、卢升发愿添建庙前的琉璃牌坊,南北额曰“秩祀岱宗”“永延帝祚”。
前一篇:七一光影秀京城
后一篇:北京798的艺术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