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012-09-07 10:39: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资源共享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上册内容变化:
1.加强了准备性。
·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准备课。
·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到一年级上册。
2.降低了难度。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分散编排。
·只认识整时。
二、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5.认识符号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四、教材的编排特点
1.
2.
·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3.
4.
5.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6.
7.
五、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学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
建议:在准备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多少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
“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第二单元 位 置
(一)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左右
※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关于 “左、右” 方位建立
对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儿童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是手。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前、后、左、右的概念。
※
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左右有儿童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是由以自身为标准逐步过渡到以他人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左右)。所以教材在编排时,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伸出右手握一握,引起认知冲突,为什么同是右手,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对面同学的右手和自己的右手不在同一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由于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以理解,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如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判断两人中间的学具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等,帮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及计算;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SPAN>”、“=”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 1~5的认识
基数
※充分体现基数含义。
数的顺序
例题图中加了箭头,让学生通过动态的变化了解数的顺序。
写数字
可分一笔写成和两笔写成进行教学。
比多少
※从数量的比较过渡到数的大小比较。
※引出“=”“>”“<”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增加了“>”“<”的写法。
序数
※序数和基数的对比编排。
数的组成
※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而且对加、减法的学习很有帮助。
2.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加、减法的含义
※更加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
1~5的加、减法
※呈现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
3. 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主要是直观认识,初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结合直观和操作活动认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建立表象。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SPAN>”、“=”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加减法
※改变了“一图几式”的编排
※注意把数的组成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解决问题
1、阅读,理解提题意,,明确信息和问题;
2、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从问题入手,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设计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体验,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连加、连减
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帮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含义。
※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的操作和观察活动。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数概念和相应加减法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在每一小节之前都安排了一幅主题图,除了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6、7的认识的时候,老师可充分挖掘画面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在学生认识6和7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编写数的认识时,教材都是从数数、认数、数的顺序、相邻两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序数含义、写数、数的组成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认识的。教学当中老师应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感受数的含义。而且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创设适当的情境,把学习活动变成一种活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概念的学习活动中,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材当中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通过学具拼摆计算;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计算;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在教学时老师应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充分贯彻《课程标准》中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的加减法
解决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1~20各数的认识
※以计数单位“十”为基础,认识11~20各数。
※丰富数数的经验。
11~20的加减法
※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只要求学生认识。
解决问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让学生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和电子表;会读写整时(在教学时都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的,而且都是钟面与电子表对照出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对策
教科书第89页,主要教学凑十法,由于从头点数、接着点数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而凑十法是第一次出现,是比较新的方法且以后可能经常用,所以此处我们单独提出来讲,给出了“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
教材先利用装一箱牛奶的实物图显示“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还配合图在算式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开放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图意、自己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此,我们介绍了三大类计算方法:点数的方法(又包括:从头点数、接着大数点数、接着小数点数);凑十法(又包括: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方法。
5、4、3、2加几。在这一小节,我们就不再突出任何一种算法,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计算。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首先,应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例如有的老师就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运动会情境中,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探讨计算的方法。
其次,根据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体现改革精神的前提下,老师也应注意采取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达到计算正确、迅速的教学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依据现实生活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学生的探索解决问题,是现在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下大力量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养成初步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