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2013-03-15 09:26:28)分类: 教育论文 |
[摘要]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认识和对自身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没有把游戏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过多注重的还是课该怎么上,而忽视了自己融入或指导游戏的作用,就算有时也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但由于自己对于操作层面上如何融入并指导游戏不了解,缺乏应对策略,因此以教师最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游戏
[前言]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事务性的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而师幼互动简单的理解应该是教师(或幼儿)的行为引起幼儿(或教师)的行为或价值观改变的任何过程”。
游戏活动则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体现,游戏隐藏着教育动因,内含教育契机,因而游戏与儿童的教育及其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成效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那么,作为教师,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正文]
一.在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特征及分析:
1.从游戏中师幼互动主体分析:
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不同年龄班,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均远远多于教师,这与教师对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有很大关系。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没有把游戏和数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尽管有些教师对幼儿主体性教育有了一定了解,但认识比较模糊,甚至还曲解,一部分教师认为游戏时应该更多地让幼儿自由地玩,教师的干预会“阻碍其主体性的发展”,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幼儿的主动互动。同时,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而言,对中、大班主动发起互动较少,小班较多,这主要是很多教师认为小班幼儿年龄较小,需要教师更多关注的指导,而中、大班幼儿相对更为独立,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游戏。
2.从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内容分析:
任何一个师幼互动,总有其特定的内容。对教师发起的互动活动内容中以“询问”为最多,“要求,提醒或指令”,“指导或帮助”等次之。主要是因为教师过多注重的还是课该怎么上,而忽视了自己融入或指导游戏的作用,就算有时也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但由于自己对于操作层面上如何融入到游戏中并指导游戏缺乏了解,困此在实际活动中缺乏应对幼儿游戏的策略,有的甚至干脆采取旁观的态度。老教师则以“与幼儿共同游戏或交流
”为主,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引导着幼儿更好的进行游戏,使游戏更为顺利的发展。
表格 1一周游戏中教师和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的总体分布和各年龄斑的分布情况统计(一周)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合计 |
||||||||
幼儿 |
46 |
32 |
28 |
106 |
||||||||
教师 |
19 |
16 |
16 |
51 |
表格 2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内容的情况统计(一周)
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 |
频 数 |
教师发起的互动内容 |
频 数 |
老教师发起的互动内容 |
频数 |
告状 |
47 |
询问 |
17 |
询问 |
11 |
寻求指导和帮助 |
22 |
要求、提醒或指令 |
14 |
要求、提醒或指令 |
6 |
与老师共同游戏 |
13 |
指导或帮助 |
7 |
指导或帮助 |
7 |
展示活动或活动结果 |
7 |
与幼儿共同游戏或交流 |
5 |
与幼儿共同游戏或交流 |
28 |
寻求关注与抚慰 |
7 |
评价 |
4 |
评价 |
6 |
请求或征询许可 |
6 |
解决矛盾 |
3 |
解决矛盾 |
4 |
发表个人见解 |
4 |
安慰、抚慰或表示关心 |
1 |
安慰、抚慰或表示关心 |
3 |
合计 |
106 |
合计 |
51 |
合计 |
65 |
二.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师还不能很好地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上了解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无法判断幼儿实质性的操作活动。因此只能这边问问,那边看看,进行着无谓的询问、参与和指导,导致幼儿的不理睬、不理会;
三.预设克服问题的有效策略
1.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四、游戏中与幼儿的有效互动与分析例案。
例案一:
游戏主题:医院、超市、菜场、银行、娃娃家等
游戏准备:1.丰富幼儿对新游戏的新规则的认识。
指导要点:1.重点观察医院里挂号、看病、配药、挂水等一系列过程。
观察与分析:
今天,康康医院里来了许多病人,一下子秩序就乱了,医生们、护士们也忙得不可开交,完全没有办法去维持医院秩序。于是,我走了过去,站在挂号收费处大声地问挂号处的人员田瑞:“看病是不是在这里排队才能付钱挂号的啊?”田瑞立马也很大声地回答我:“是的,请问你看什么病?”我接着又大声地说:“我感冒。”田瑞拿了一张红色卡片给我说:“请付清2元钱,卡给你,你可以进去看病了。”说着说着原本乱糟糟的人群在我身后也排起了队,等待挂号,原本乱了的秩序又变成了良好的秩序。
分析:幼儿的理解力和模仿力是很强的,所以在游戏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做一个榜样,用实际行动让幼儿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正确的,这样比老师的批评和言语的解释来得更有效,既不阻碍游戏的进行,而且还为游戏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
例案二:
游戏主题:美美理发店、公用电话、超市、医院、银行等
游戏准备:1.丰富幼儿对理发店中美发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指导要点:1.重点观察医院里的医务人员是如何给病人看病的。
观察与分析:
今天,我来到美美理发店里,2个美发师蔡瑞霖、杜绮雯正在摆弄新添置的美发工具卷发器。眼尖的蔡瑞霖一看到我就拿着卷发器问我:“老师,这是什么东西?”我解释到:“这是卷发器,它可以把直直的头发变成卷卷的。”说着我还示范了一遍如何使用给他们看。接着蔡瑞霖和杜绮雯这2个美发师就迫不及待地为顾客们“卷发”了。游戏结束时,我乘此机会把这个新添置的美发用具介绍给全班的幼儿,并请蔡瑞霖和杜绮雯小朋友演示了一遍卷发器的使用方法。大家都对这个新朋友非常感兴趣。
分析:在游戏中,新物品的添置可以使游戏更有趣更丰富,但是由于一些新物品本身就比较新颖,对于幼儿来说也就比较陌生了,所以教师对于新添置的物品要及时向幼儿介绍,让幼儿及时了解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这样才能让这个新物品的添置有其意义,并很好地溶入游戏中。在介绍新添置物品的使用方法时,最好用示范的方法,因为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并不是很能强,但是对于动作的模仿和理解却是很强的,所以教师要抓住幼儿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法,让幼儿更好的接受。
[结论]
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占的比例其实很大,作为教师擅于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对于教师在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现象调查找出最易出现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所预设的克服策略。
[参考文献]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特征分析与思考》2008.4.16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郭芸芸
《幼儿期成人与幼儿关系》[美]杰姆斯`艾利克
《幼儿园游戏中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与策略》
《师幼互动行动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刘晶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