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社会,有些人没有交集,甚至不可能产生交集,但是关注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交集,陈光标与莫言就是如此。在公众焦点高度聚集在莫言身上时,一向以高调行善而著称的陈光标以表示赠送莫言北京豪华地段豪宅而引起人们热议,就这样,一个企业家、慈善家与这位炙手可热的文学家莫言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交集。陈光标被广泛关注,名声大噪的根本原因不是他“首善”的桂冠,更不是他家财万管,而在于一向离经叛道、行事奇特的做事方法。他在美国刊登广告,声称钓鱼岛是中国的,在向台湾捐款时,捐出的是一沓沓现金,这些现金垒成“钱壁”公示众人,在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之时,他出资给被砸车主换国产新车等等,种种的高调出奇的为人处事方法是中国传统所摈弃、正常人思维所鄙夷的,但是,正是这种方法使得陈光标名声鹊起,并慢慢被接受,甚至被推崇,逐渐形成了一种“舆论资源”。
如果向莫言捐赠豪宅的不是陈光标,而是另外一个富豪,我相信,这位富豪被指责炫富与羞辱文人的骂人要比陈光标强烈的多,这种可以抵消负面效应的作用,我们可以暂时不太完美的称作“舆论资源”。陈光标刚开始是一人具有争议的人物,有贬有褒,有掌声有骂声,但是随着他的坚持,他的行事方式方法渐渐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可,甚至被崇拜,贬的声音越来越稀疏,骂的声音开始销声匿迹,人们的焦点从讨论他这个人开始转向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陈光标的名声也水涨船高,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名人,可以说是实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名利双收的好局面。陈光标把巧妙的发挥了金钱的作用,使其效用最大化,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用较低的成本换取了最大的收益,有了这中“舆论资源”,他可以容易的主导舆论方向、产生舆论焦点。这比一些娱乐名人通过制作绯闻、以低俗恶劣行径制造焦点的方法要高明的多得多,产生的影响力和持久性都要强百倍,更重要的是,正面形象总比负面的要美。
不是故意策划,而是天性为之,那么,陈光标就是信息时代的天才。拥有“舆论资源”,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陈光标的“网络发迹史”来看,借势是其一贯的高招。他的出奇招数总是用在社会高度关注、舆情沸沸扬扬的事件上,比如钓鱼岛争端、环保议题以及这次莫言诺贝尔奖等等,这种借势行为就像瀑布一样,高度越高,水的一泻千里之势越是猛烈,效果就好更好。出奇招是“借势”的一个基本方法和保障。没有能够吸引眼球的切入点,“借势”就是一种空谈,陈光标做的非常好,总是以新奇百怪的方式引得人们注意,砸车、登广告、现金捐款、赠送猪仔等等,可谓是花样百出,使人记忆犹新。塑造正面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在陈光标每次惹起的话题都无不展示或者爱国,或者爱民,或者爱社会、环境等正面形象。做出格的事情可以,但是要有颠簸不破的正当理由,这是我从陈光标身上学到的。不过,与其他事件相比,赠送莫言豪宅的理由是让莫言安心创作,使人们关注文学,这显得稍微拙劣了一些,因为莫言缺不缺钱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还有没有豪宅未必影响莫言创作,他的作品正是扎根于小时候的苦难生活,不是吗?
在我看来,陈光标的一次次杰作就是一场场精彩的“艺术作品”,对社会有益,对人们有启发就好了,不必去在意是不是炒作,是不是一种商业行为。同时,我们也不必去把过多的精力去想他为什么要赠送给莫言豪宅,或者莫言为什么会拒绝,如果非要找出原因,我想,可以这样高度概括:这次事件只不过是运用“舆论资源”,并积累“舆论资源”的又一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