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生会三大怪现象官气豪墨留痕校园 |
分类: 校评 |
网络很少把焦点聚焦到学生会上,前几天人大教授猛批人大学生会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后,把学生会推到风口浪尖,而11月3日光明日报一篇文章概括了高校学生会三大怪现象再次把学生会推向了不下的舆论焦点上,三大怪现象分别为:一、学生干部学了啥;二、活动丰富却不招待见;三、学生干部成了“官”。
笔者在读本科的时候,从大一开始在学生会干了三年,做了一个部门的部长,对学生会还算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发言权。针对媒体披露的高校学生会三大怪现象,笔者深表赞同,可以说“怪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
首先,学生干部到底学了啥?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都热衷于加入学生会,一方面学生干部的光环能满足很多人的虚荣心,另一方面学生干部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学习锻炼的平台,能够学习到课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快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开展一项活动,需要提前策划,安排,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开会部署,这些过程少不了与其他学生打交道,尤其组织和主持会议,能大大提升一个人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能改变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认真对待,能力提升效果非常明显。当然,新闻中提出学生干部学会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应酬”,包括官场上那一天“餐桌文化”,这些都属于事实,受社会风气的感染,不可能“独善其身”,有利有弊,看个人取舍,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个体的理想造成集体的不理性”,如欲永远保持象牙塔式的纯静,就必须保证社会大环境不发生改变。
其次,关于活动丰富却不招待见的问题,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学生会的一个通病。笔者也曾经组织过很多活动,但诚如新闻中所介绍的,几乎成了“自娱自乐”的平台,很难摆脱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拉人参加、自己总结、自己考评的恶性循环,但也不排除一些大型的活动会赢得很多学生的热烈相应,比如我校“WWF秦岭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等。至于为什么大部分活动得不到学生的待见,笔者认为活动意义和组织者魄力是两大影响因素。学生干部很多为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未能把握好学生需求和现实意思,造成活动生硬、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参加兴趣。而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必须有一个合理、充满活力的过程,这就需要组织者有相当的能力和魄力,有的时候,组织者的能力成为活动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可是,对于大部分学生干部而言,把学生会看成提升能力的平台较多,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少,造成学生活动成为了“自娱自乐”的平台。
最后,关于学生干部成了“官”的现象,笔者不敢全部苟同。在学生干部岗位竞争的时候,出现“官场”请客托人走后门的现象却有发生,其中托人现象最为严重,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走后门、拉关系”成为很多人处理问题的思维,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自然而然有所沾染,不可避免。可是,笔者认为,现在的学生干部“官气”尚且不浓厚,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我校校训是“诚朴勇毅”,相比其它高校,学生性格相对朴实些,“官气”现象不太严重。有些学生干部不但没有“官气”,而且说话特别礼貌谦虚,可谓一些学生的楷模。
大学校园已经慢慢不再是我们想像的象牙塔,而成了半个社会,一些社会不良之风肯定会对校园风气产生影响,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活跃者,首当其冲。要改变学生会不良风气,仅仅指责批评学生干部是远远不够的,转变社会风气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源,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文/豪墨留痕】
原创博文,转载请注明出处,杜绝一切侵权行为。如蒙读者不吝提出宝贵意见,感激不尽。开博为抒发思想,发表时事看法,仅凭一人观点,难免出现偏颇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但拒绝一切讽刺、辱骂等恶意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