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嗣涔理由正当允许逃课豪墨留痕 |
分类: 校评 |
上学不准逃课,也许自从学校产生就是老师对学生最低的要求,甚至有些人以为这种硬性的要求不会存在改变的可能。可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自由化和个性化意识的增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和改变着这种观念。最近,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在迎新大会上以对学生直言,“学习教室以外的学问,理由正当,我允许他逃课。”这就是这种观念在慢慢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李嗣涔校长的话虽然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但他的话也合情合理,能够被人们理解。其实,我们一直也在默默的按照这话背后的思想引导自己的行为,作为老师、学生最有感触,现在大学逃课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普遍到学生“逃课”的需求像吃饭的需求一样被理解接受。学生中流行一句经典语句“经常逃课不是好学生,但一次不逃课也不是好学生”,这反映了一个高等教育的深刻问题,即课外实践锻炼和课间学习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其说是矛盾,倒不如说是权衡二者之间利弊更为贴切。一般而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被视为“书呆子”,这种人往往不适应社会生活,不善于人际交往。而另一种只顾忙校外兼职或者把大量时间用在社团、协会等组织上的学生由于不顾学习,成绩差,也被班里同学瞧不起。
社会变的复杂了,人们学习的东西也决不仅仅是课本上硬性的知识,也需要社会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学生“逃课”也以这种正当的理由被慢慢接受。在这种大背景下,李嗣涔校长的讲话也就不足为怪,理所应当了。但是,这是对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而言,而这种青年在国内一般院校却只占据一小部分。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还是不能做到“逃课”去学习教室以外的东西,玩游戏、睡觉、逛街反而成为他们的选择。
李嗣涔校长语重心长的强调品格的重要性,他说“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做事态度”。的却,按照他对品格的要求,“允许学生逃课”也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但是,信任是一种品质,但不能作为一种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古人送给我们的一个至理名言,一个具有丰富哲理的至理名言。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他们的自觉、自律等品质还达不到无需规矩的地步,否则就“不成校园”了。了解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活现状的人,就深知现代大学生沉溺游戏,贪图安逸,不务正业的现状是多么严峻。在学校、老师严格的要求下,一些学生尚不能做到按时上课,不逃课,何况是在“理由正当,允许逃课”的轻松氛围下哪?
“理由正当”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李嗣涔校长的“理由正当”是有目的,学习课外学问,寻找人生方向等等,他是把“逃课”的利弊权衡交到了学生自己手上,等于每个“逃课”学生在理性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可是,显然每个学生不可能达到这种理想。因此,“逃课”必须受到约束,哪怕“理由正当”者。
既然是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这是在现状下,规矩与人性之间权衡的结果。假如有一天,人们的思想觉悟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像这种制约人行为的制度也许会取消,因为它们被人性中道德、良心、自律等良好品质所替代,起到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
李嗣涔校长的话是一种超脱现实的现实,不再约束学生不逃课也许是一种趋势,但绝不是现状的抉择。当然,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它是一种全面进步的标志。
【文/豪墨留痕】
原创博文,转载请注明出处,杜绝一切侵权行为。如蒙读者不吝提出宝贵意见,感激不尽。开博为抒发思想,发表时事看法,仅凭一人观点,难免出现偏颇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但拒绝一切讽刺、辱骂等恶意攻击行为。
如果您赞同支持博主观点,还请不要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