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冯纬北清豪墨留痕 |
分类: 校评 |
冯教授自2008年参加复旦大学湖北的招生,2009年到2010年复旦大学在湖北三次与“北清”“短兵相接”,最终“北清”三局两胜。
作为一名高校的招生教授,面对“北清神话”的招生现状,发几句牢骚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不过,冯教授指出的在地方行政等干预下,学生被绑架报到“清华北大”却非常有意思。作为一名高考生,能上清华北大自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不管是同学、学校、政府都会尽可能的给足面子。当年,我们学校会以最隆重的礼仪,校长乃至县里领导都会开车亲自到考生家里发放录取通知书。
可是,我们透过其乐融融的现象看本质,学校、行政部门如此高调行事,绝不是因为喜悦或者其他感情,而是为宣传的需要,体现政绩的需要,学校想借此提高学校声誉,行政部门想以此彰显政绩。即使学校、行政部门如此行事,也是无可厚非,毕竟大家都高兴一场,何乐不为?可是,假如学校、行政部门拿着公权力来干啥学生报考志愿,这就成为一件非常严重和有伤感情的事情了。
据冯教授介绍,2010年,湖北某考生文科604分,可在复旦任选专业。他选复旦经济专业,并由叔叔陪同前来签约。但签约前考生称“再考虑考虑”。原来,该考生在到与复旦大学签约现场的路上,接到副县长5个电话,考生感到“得罪不起”,最后他“选”了清华社会学。
报考志愿本是一个人的事情本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特长等选择自己属意的专业学校,只有如此,才是个人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的高校竞争环境。学校、行政部门任何的干涉都是无理和不可理喻的,不过,他们往往为了自己利益而忽视了对个人最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最基本公平的敬畏。
中国最流行的莫过于“被”现象了,“被精神病”更是成为了口头禅。说你精神病就是精神病,不是精神病也是精神病,说你不是精神病就不是精神病,是精神病也不是精神病。让你报考北清就必须报北清,不想报北清也要报北清,这就让考生无奈了!
说到底,这是公权力无处不在的一个佐证。中国最风行,也是最厉害的莫过于权利,有了政府的公权力,你个人的“私权利”似乎就只有服从的份,不然你就会被强制。浙江大学招生办告诉记者,三名属意报考浙大的考生被学校“软禁”,手机没收,而在志愿表上,填的也非“北”即“清”,权利的魔爪竟然伸向了法律的红线。
我国教育制度处在改革创新时期,这已经被共识,尤其是去行政化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焦点。可是,去行政化不仅体现在高校领导去“官阶”,其核心是去掉行政部门对教育的管制,让教育走向市场,开放自由。可是,在公权力横向的现状下,行政部门对教育的干涉已经涉及到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这无疑给教育的改革增加了阻力。
“被北清”是幸福还是“悲情”?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借鉴意义,别忘了点右下角“顶”哦,与博友共享,也是对本文的肯定和对博主努力的支持!先谢过啦!
豪墨留痕诚邀您一起微薄互加,促进交流。只要您加我微薄,我会第一时间回访并回加。谢谢!
豪墨留痕微薄地址:http://weibo.com/zbhkq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