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2017-05-15 09:12:21)分类: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文章中还有很多感人的语句,如“他……嚼着风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钓”;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你们吃吧……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神态、语言、动作,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的崇高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还能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让读更加深情,更加到位。
不足之处:
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过于紧凑,读的形式不多,还不够深入。而且,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感人,还多用了一些时间,可是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读的欠缺感情,看来,还要加强朗读训练。
改进措施:
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虽然我叫学生自学时可以互相讨论,但学生都只在自己读,没有在一起交流,这样花去了很多时间,效率不够好。
这让我想到以前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我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会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的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就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的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的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看来,自学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还要在一旁加以引导,
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