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平均寿命及各年龄段死亡率跟现代人有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引起我们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误读。在这里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1、根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古代(包括中国,也包括其他国家)人口平均寿命的变动范围是20多到30多岁,这个我是相信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古代婴幼儿夭折率相当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人口平均寿命。因此,“平均寿命20多到30多岁”并不能理解为大多数人只能活到20多或30多岁,实际情况是,如果把婴幼儿夭折的情况排除出统计数值,那么平均寿命应该可以达到50岁以上。
2、古代婴幼儿夭折率到底有多高,这个很难有可靠的统计数据。个人判断,古代人口在10岁以下死亡的构成比可能达到50%上下。因为,在有记载可查,拥有最多医疗资源的帝王将相之家,10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都已经接近这个数值(中外皆然)。
3、古人在10-40岁之间,因为一场急性传染病被夺去生命,或者因为受慢性传染病(如肺结核)的折磨而死,几率也比现代人要高得多,因此对于古人青壮年死亡的情况,不能想当然地推断为非正常死亡,与“阴谋论”挂钩。当然,不管什么时代,在这个年龄段死亡的都属于少数。
4、对于没有在婴幼儿死亡的古人来说,40-70岁应该属于正常寿命。其中,40-50岁属于正常寿命的偏低水平,50-60岁属于中等水平,60-70岁属于偏高水平。古人如果能活到50岁以上,就不能算“英年早逝”。
5、在古代,活到70岁以上的属于少数,但也并非稀有。因此,“人生七十古来稀”不能理解为“自古以来,很少有人活到70岁以上”,而应理解为“自古以来的各个时代,活到70岁以上的都属于少数”。
6、古人平均寿命的标准差比今人大得多,而在古代官场中,论资排辈又是一种很常见的风气。因此,对于一个古人来说,他的官阶最终能达到什么高度,寿命确实是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7、我在上面的描述中都用了“古代”这个词,因为从开始有较多人口寿命可考证的周代起,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人均寿命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都处在我上面描述的这个状态中(当然,量的方面,微弱的增长趋势可能是有的),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8、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一直没有质的变化,这与古代医学一直没有质的突破密切相关。在古代,对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病,都没有特效的、对因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特效的、对因的预防方法,只能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特定的症状使用特定的药物去缓解(而且这些经验也未必是科学的),最多再加上一些身体调理。因此,我个人不相信古代会有真正的“神医”。
9、16世纪之后,世界医学有了一些突破,对于个别传染病开始有了特效治疗方法(如疟疾),也对个别传染病有了特效预防方法(如天花疫苗),但是,这还不足以使人口平均寿命发生质的变化。真正的划时代的突破,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抗生素的发明,使医学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细菌性的传染病,各类传染病疫苗的开发,也使特效的预防扩展到越来越多的传染病。因此,我上面描述的古人寿命的分布状态,到了20世纪就完全不适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