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夏朝商朝二里头甲骨文存在 |
分类: 历史概览 |
对于夏朝的研究,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为什么周朝有那么多关于夏朝的记载,包括详细的王表和事迹,但偏偏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却找不到其关于夏朝的记载。从目前所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来看,商代人记载了其始祖契曾经辅佐过大禹,但从契建国之后,商国就是千年一系的,没有臣服过任何国家,也根本没提到禹的后裔之国。至于商汤,则被记载为一位中兴之主(不是开国之主),甲骨文中对汤给予了高度颂扬,祭祀他的卜辞有680余条,但未发现有提到他灭掉夏朝的事迹。
对于这个现象,个人认为最合理的推断是这样的。大禹后人建立的夏国当然存在,不可能是周代人凭空捏造出来的,除了《史记》、《尚书》、《竹书纪年》等古文献都记载了夏国的很多事迹之外,甲骨文中有大禹的记载,也6次提到了杞国(杞国是商汤灭夏之后封给夏后裔的国家),所以也可以基本确认夏国的存在了。但夏国的国力长期都很一般,没有达到可以成为中原霸主的程度,仅仅是凭借其作为大禹后裔的身份,以“中原共主”自居,但中原很多国家并不承认其宗主权(比如商国),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承认其宗主权(比如周国,周的先人曾在夏朝中做官)。后来,商汤经过11次大规模战争征服了中原各国(包括夏国),成为尧舜禹时代之后中原第一位真正的共主,对他们而言,灭掉夏国只不过是征服战争中普通的一仗而已,没有必要大书特书。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商国人对于曾有“中原共主”名号的夏国心存忌讳,所以刻意避免在甲骨文中记录夏朝的事迹。但从周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臣服的对象从夏国变成了商国,就相当于一次改朝换代了。而且,为了证明自己取代商朝的正当性,也需要抬高夏朝的地位,以此来论证王朝更替是合理的。
对于质疑夏朝存在的人来说,除了甲骨文中没有出现夏朝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在夏朝存续阶段(公元前2070-1600年),除了早期的王城岗遗址和晚期的二里头遗址之外,均没有出现在中原地区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都城遗址。即使是二里头遗址,也存在很多疑问,从风格来看,二里头属于商族势力范围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用上述的解释就很合理了,因为夏国的国力长期都很一般,不能用商都殷墟的模式来寻找夏都,认为夏王都必定是在同时代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都城,但实际上夏王都很可能只是那些遗址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而已。相比之下,夏朝早期的王城岗遗址即为大禹的都城阳城,这点基本没有异议。也就是说,夏朝早期还是曾经强盛过的,但是延续时间并不长久。
综合而言,个人认为夏朝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1.夏族作为一个曾建立过多个城邦的部族联盟国家,在历史上曾长期存在,这是确切无疑的。
2.如果以取得中原大多数部族和城邦承认其宗主权,作为建立一个王朝的标准,那么夏族也曾经建立过王朝,主要是大禹及其后一两代人的时间,体现在王城岗(阳城)遗址中。
3.但夏朝是一个弱势王朝,并非以武力征服中原各国,而只是凭借大禹个人威望得到中原共主的地位,此后不久边无法维持这种地位,仅仅在小范围内继续维持共主的名分,实力也沦落为一般国家的水平。
与夏朝的弱势相比,商朝则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王朝,不但商汤发动了11次大规模战争,基本上征服了中原各国(包括夏国),并且商朝中后期的殷都时代,从建筑规模到文字、青铜技术、手工业水平,都碾压当时中原其它国家,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驯养马匹,从而在军事和交通的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因此商朝被称为“大邑商”、“天邑商”,是中原其它地区眼中的天朝上国。显然,以殷都模式来寻找夏朝的都城,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在陶寺遗址已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寻找夏朝王都的工作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只要确认陶寺遗址的时代已经进入文明阶段,那么中国有考古学支持的文明史就可以上溯到唐尧时代,距今4300年。再取个整数,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就可以算得到验证了。
但与历史学、考古学界在寻找夏朝王都上的执着相比,他们对陶寺遗址的历史定位上,却又显得过于保守。实际上,陶寺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尧都,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吻合,里面的宫殿、器物也显示了是一座王都无疑,很多都能够与文献中的记载相互印证。但历史学、考古学界至今仍不敢将其认定为尧都,而且只敢称之为“陶寺文化”,而不敢称为“陶寺文明”或“尧都文明”。
事实上,以陶寺遗址所显示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来看,将其定位为“文明”已经够格了,虽然尚未有成熟的文字体系,但文字也并非文明的铁标准,像印加文明也没有成熟的文字体系。寻找尧舜禹的王都,比寻找夏朝中后期的王都要容易得多,因为尧舜禹时期是真正的中原共主,而夏朝中后期实际上并不具备这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