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造性课程》(下)——9月读后感
(2016-09-23 14:13:24)
标签:
读书笔记 |
七都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记录表
书名(篇目) |
《幼儿园创造性课程》(下) |
作者 |
劳拉·柯克等三 人 |
出处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日期 |
2016.9.20 |
读了《幼儿园创造性课程》的第六、七、八章,我觉得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还是要做到细致观察、合作和支持引领等三方面。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教师在游戏中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的隐性指导。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成人参与幼儿的游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和功能:1.支持幼儿游戏;2.密切师幼情感;3.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对游戏适当的指导可以保证儿童从他们自己当前的经验中学习和获得知识技能。”教师通过参与和观察幼儿的游戏,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的课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干预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扩展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内容。 观察是教师“干预”的基础和基本的指导方法。我以“积木区”为例,通过观察幼儿的建构行为及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教师可以对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确定幼儿所需要的帮助,教师计划自己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指导行动以扩展幼儿的经验和思维。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脑袋去“思考”,只“看”不“想”等于什么也没有“看到”。教师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儿的搭建行动,然后分析:是否干预?采用什么方式干预?例如,在搭建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小汽车,启发幼儿搭建公路和立交桥。一段时间里,教师发现幼儿搭立交桥不是直接用立柱上搭长条积木延长的方法,而是先连成一条公路然后上面再摆立柱,立柱之上在搭长条积木连接。在教师以往的带班经验中还没有过这样搭建的情况。为什么孩子会这么玩呢?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与幼儿交谈了解到,前期搭房子的过程中打地基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感性经验,所以出于使立交桥更稳固的考量,孩子们也想到了先在下面摆好一长排再立桥墩。找到原因后,教师首先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肯定他们这样的建构作品。同时还收集了许多立交桥各种角度的图片投放在环境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感官经验。两天后班里的立交桥有了新变化,没有地基也很稳固,桥墩不但有积木还有替代的材料,立交桥之间有了连接和简单的穿插。游戏的逐步深入和幼儿搭建技能的逐步提高是在教师细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准确判断和巧妙提供帮助得以实现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细致观察,捕捉介入有效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