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时代记忆与个体生命的交响——评巴陇锋散文集《笔尖上的芭蕾》(李亚利)

2025-05-25 17:07:34
标签: 巴陇锋 散文集 笔尖上的芭蕾 评论

时代记忆与个体生命的交响——评巴陇锋散文集《笔尖上的芭蕾》

文|李亚利

(本文发表于2025年5月23日《西安日报》“阅读与思考”版)

《笔尖上的芭蕾》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部时代的备忘录。巴陇锋以其雄健的笔力,将个人记忆、乡土文化、山河风物与时代精神编织成美文。其文字如芭蕾舞者,在轻盈与厚重间平衡,又如圆舞曲的旋律,在回旋中抵达永恒。

时代记忆与个体生命的交响,是巴陇锋《笔尖上的芭蕾》的显著特色。该书以多元主题、开阔视野和精湛文笔,构建出一部兼具文学价值与时代关怀的文本。题材横跨乡土记忆、革命精神、非遗文化、生态哲思等领域,既展现了个体生命的温度,又承载着对社会人生的观照深度。

巴陇锋以七重维度巡礼构架全书。开篇“老日子”以童年叙事叩击心弦,如《桑树颠的童年》用桑葚染紫的指尖复刻黄土高原的童真岁月,而《柳木号》借一支消逝的木哨,暗喻乡土文明在工业化中的式微;“望故乡”聚焦文化根脉,《背馍上学那四年》以冷馍串联求学记忆,被多地中高考选为范文,其质朴叙事成为时代精神的注脚;“忆亲人”以《我的河南奶奶》等篇目,在祖母的坎坷、姥爷的背影中镌刻血脉温情,平淡细节里涌动深沉情思;“游远方”突破跳出游记藩篱,《寻访毛乌素》在沙漠绿洲中探寻生态密码,《秦岭寻凉》以山水清幽叩问文明脊梁,景语皆情语皆哲思;“一抹红”重塑红色叙事,《永不褪色的陇东红歌》让红歌承载革命记忆,赋予历史血肉和本质;“在长安”构建时空复调,全运盛会的呐喊与古城墙的斑驳共振,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在此交响;终章“有所思”以《呵护生命》等哲理性散文收束,借草木荣枯探讨存在本质,于诗性语言中显哲学洞见。整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多重面相——从传统习俗到现代转型,从个体命运到集体记忆。

巴陇锋善于多元书写,本文呈现出文学性、艺术性与时代性共鸣交融的多色谱。如《毁林琐记》以人性批判完成对生态修复的文学注脚,《有师如玉》以教育观照重塑师道精神;《燎疳》解码非遗基因,《清明见闻》等生活篇章引发大众共鸣;又如《周祖故里话年俗》里的民俗厚度,《想象那场花事》的性灵之美;等等。如此,既借描摹物象的语言艺术满足文学审美需求,更践行“为人民群众立传”的创作理念,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交融中完成当代散文的范式突破。全书在回望与前瞻的双重维度中,完成了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重构,构建起兼具泥土温度与思想深度的文学样本。

以如舞文字编织生活的万花筒,是《笔尖上的芭蕾》给人的鲜明印象。翻开书页,仿佛开启了文字的万花筒,每一篇章皆以独特的姿态旋转、跳跃,在读者心间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巴陇锋以个体记忆为经,以地域叙事为纬,编织出时代的精神图谱,并以开阔的视野将个人记忆、地域文化与时代印记绘制了一幅斑斓的画卷。如《背馍上学那四年》的泥土叙事与《子长安定》的红色基因相映成趣等,巴陇锋《笔尖上的芭蕾》里的21篇文章入选教材、成为考题,印证了其文本作为“写作范本”的特质。

在文字思辨中寻找永恒的时代圆舞曲,巴陇锋《笔尖上的芭蕾》堪称散文的芭蕾。若将文章结构比作舞蹈,则全书七辑如不同的舞步,展现出七音共鸣的韵律感。阅读巴陇锋的散文,恰似欣赏是一场文字在纸面上跳动的《笔尖上的芭蕾》舞剧,既有轻盈的抒情,亦有铿锵的叙事,更不乏拨云见日的洞见;如《一路桂花香》以桂花香隐喻时光流转,融汇见闻与哲思等。这种“舞蹈”般的语言张力、文本张力、思想张力,无疑源于作者对传统散文技法的熟稔。

作者简介:李亚利,女,西安出版社资深编辑。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