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之路与人性之歌——读巴陇锋《秦岭人家》

2024-12-03 13:23:38
标签: 巴陇锋 长篇小说 评论 秦岭人家

奋进之路与人性之歌——读巴陇锋《秦岭人家》

(王丽丽  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

(本文发表于《陕西广播电视报》2024年11月28日)

 

 近些年,巴陇锋出版了《云横秦岭》《永失我爱》《五月黎明》《丝路情缘》《秦岭人家》等长篇小说,他的小说气势恢宏,扎根土地,紧贴现实,思考未来,呈现出宽广宏阔的时空感。巴陇锋《秦岭人家》的书写体现了邛军等人追寻美好生活的奋进之路,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呈现出微妙丰富的人性,以独特的语言抒写了一曲深沉浑厚的西北乡音。

《秦岭人家》是一曲奋进之歌。邛军作为一个孤儿,深处逶迤秦岭,少时生存多艰,然而他不畏现实困难,勇于奋进,不仅自己收获了美好的生活,还努力帮助村人共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在邛军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不向命运低头,在生活中积极行动,用自己的主体精神与力量开拓生活的形象。他不停留于自己高考落榜悲伤,跌倒了就爬起,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开张饭店、开办酒店,用辛苦、智慧、魄力经营了七家企业。

《秦岭人家》中以邛军为代表的人物丰富了陕西文学画廊中的“奋斗者”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我们看到很多热血沸腾,追寻梦想的陕西“奋斗者”形象。蛤蟆滩孕育了梁生宝,白鹿原上演绎了黑娃、鹿兆鹏、白灵的故事,陕北的黄土高坡走出了孙少安、孙少平,而作家路遥也因其夸父逐日式的创作状态在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秦岭人家》中的邛军“姓邛但不信穷”“一定要活出个人样”,他带着热气腾腾的生命斗志,展现了赳赳秦人谋生存、共发展的生命态度。在《秦岭人家》中描绘了邛军不退缩,不躺平,不虚度年华,在雄浑又险峻的秦岭踏出一条成长成熟之路,他是新时代自强自立奋进者形象。

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学长廊中,也有很多“多余人”形象,《沉沦》中的“我”虽对现实不满,但总是自我嗟叹,最后跳海自杀,成了“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世无损”的“零余者”形象;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文清精通琴棋书画,但疏懒和寄生的生活方式吞噬了他的行动力,也是一个“生命的空壳”;《围城》中的方鸿渐和《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虽能夸夸其谈,但同样一事无成。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邛军,却以高远的目标与有力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奋进者之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塑造。

《秦岭人家》也是一帧书写人性的画卷。小说中既有对人性光辉的展现,也有对幽暗人性的发掘。邛军出身苦寒,幼年就失去了父母之爱,但唐小凤的父母支助邛军去读书,给了他温暖与帮助。后来邛军事业有成,他不忘父老乡亲,以“一爱天下无难事”的胸怀,美化人居环境、推动“厕所革命”,发展当地旅游业,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这既体现邛军的人性之善,也是昔日唐小凤父母及乡邻善举的星星之火在他这儿传承。正如邛军所言“打小无爹无娘是孤儿,吃百家饭长大,受贵人资助才有今天。我所做的,相比人民对我的恩德,还差得远哩!” 后来他还把自己上千万的资产都捐赠出去,他感受到温暖和善意,并把这温暖传递出去,体现了秦岭人家淳朴厚道的民风民俗。边大治与康静雅也开办了孤儿院,收养各地孤儿,给孤儿的生活带去了光亮。秦岭这一片厚土养育了人们互帮互助的乡情,这乡情也如亘古绵长的秦岭展现着人性的光辉。在物欲横流,利己思想弥漫的时代,这是非常可贵的人性之光。

当然,小说也写出了人性幽深晦暗之处。原镇党委书记杨俊虎争权夺利,邛五叔嫉妒诬陷,边大治缺乏主见,唐小凤猜忌吃醋,姬英军贪婪腐败,这些都描绘出了人性细微处的褶皱,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也写出了邛军后来在面对县上下达的高经济指标时因要“追赶超越”而失却了往日的镇定从容。这里体现了了人物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真实微妙心理,也传达出作者对个人、集体、时代的思考。作家既书写了人性的亮光,也表现了人性的幽暗,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同时通过对人物心灵多层面的描绘,也折射出社会时代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这是《秦岭人家》现实主义书写的纵深表达。

作者简介:

王丽丽(1980——),女,山西吕梁人,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于《小说评论》《南方文坛》《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