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在血脉中的乡愁——巴陇锋《笔尖上的芭蕾》读后

2024-10-11 07:22:25
标签: 巴陇锋 散文 乡愁 童年 散文集

根植在血脉中的乡愁——《笔尖上的芭蕾》读后(书评1295字)

文/王文莉

(本文发表于《来宾日报》2024年8月20日书香版)

作品信息:

书名:《笔尖上的芭蕾》

作者:巴陇锋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笔尖上的芭蕾》是作家巴陇锋新出版的散文集,全书共七辑,包含童年趣事、回望故乡、亲情回忆、旅游见闻、红色叙事、美食习俗等。作者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对童年、亲情、故乡的眷恋,让读者身临其境,为之动容。

童年的柳木号。作者在《柳木号》开篇就说,柳木号俗称咪咪,是赐给寂寞孩童的礼物。还没到春天,半大不小的少年心里就痒痒的,因为做不来扭咪咪的技术活儿,只能勤快地帮着干农活,讨父母欢心,以期得到奖励——柳木号。如果父母太忙,甚至再耍点小计谋,撺掇小弟弟哭闹着要咪咪,大人妥协的同时,自然少不了自己的那一份!读来不由莞尔一笑,真是小孩子天性十足,为了得到心爱的玩具,可谓“阳谋”用尽,终于得逞!

大人快手快脚截了柳条,一边演示如何扭咪咪,柳皮扭掉以后,孩子们就可以上手,裁成想要的长度,捏扁小头,搭嘴试吹,直到满意为止。甚至为了防止变干,开裂,用清水闷着柳木号,又担心闷太久,变形了吹不响,整天围着侍弄它,童心童趣,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寒窗苦读的岁月。身为八十年代的农村娃,书中回忆了初中背馍上学的艰难时光。12岁开始,周日从巴家塬背着一周的锅盔,有时甚至是“玉米面铜锤”,步行30公里走到学校,风雪无阻。住在危窑,冻手冻脚,有的学生当了逃兵。作者却在接触到学业的新科目,劲头越来越大,主动转学到米桥中学,吃住在姥姥家,冬天则住二姨家,开启了“非正式”走读生涯。每年都要倾全家之力,翻山过河的“转粮”,用毛驴拉着架子车,带几口袋小麦、杂粮、蔬菜等,艰苦跋涉到姥姥和二姨家。艰苦的条件,磨练了少年心智,他成绩一直拔尖,最终考取了师范院校,成为了“公家人”,也是全村第一个师范生。

贤明仁义的姥爷。在作者眼里活到90岁的农民姥爷,做了一辈子席匠,养活了二子五女。他不是傻得只知道出力气,也不是把吃亏当饭吃,更不是和事佬,而是一个深明大义,贤良的家族掌舵人。姥爷是多子女家庭的老大,但是并不重男轻女。60岁时候,家族已经将近百十口,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有纠纷大家都乐意让姥爷来处理化解,足以说明,姥爷是尽可能一碗水端平,才得到大家认可的。秉承吃亏是福的姥爷,宁可自己为难,也不让别人为难,帮助过很多族人,也得到同辈和晚辈的尊敬。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具象化的姥爷,栩栩如生,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

味蕾里的乡愁。幼儿园的小儿子,拒吃床子面,导致了全家五口人实行分餐制。黄口小儿嘴里的烂床子面,真的伤了一个父亲的心。对于庆阳人来说,这是比羊肉泡还高级的一道家宴,甚至作为西安女娃的妻子,也爱上了床子面,城里长大的小儿子,却无法接受家人挚爱的这道美食。峰回路转的是,几年以后,这小子的血脉觉醒,突然爱上床子面,全家喜不自禁,连夸是个好娃!不得不让人赞叹,基因的强大,竟然是无法辜负祖辈流传下来的这一道美食啊!床子面的仪式感,以及历史底蕴,深刻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以及深入骨髓的乡愁。

此外,《寻访毛乌素》《永不褪色的陇东红歌》等旅游见闻、红色叙事章节,都带有强烈的地域人情和人文特色。作者文笔精湛,抒情叙事,游记写景都娓娓道来。展现了当地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提升了文字的感染力,增强了乡愁的厚重和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王文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时代文学》《奔流》《参花》《散文诗》《博爱》《知识窗》《思维与智慧》《人民日报》《生命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刊物。(完)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