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没人能吹灭满天星光——评巴陇锋《五月黎明》(刘小波)
2024-05-10 09:44:42
标签: 巴陇锋 五月黎明 长篇小说 评论 刘小波
没人能吹灭满天星光”——评巴陇锋《五月黎明》
文|刘小波
(本文发表于2024年5月10日的《文艺报》)
在当下,“破壁”“出圈”成了文坛时髦的口头禅,革命历史题材等主旋律书写当然也在寻求突破之道。一般而言,“谍战”这一类型的写作隶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但实际上,它的归属是十分暧昧的,属性模糊,可雅可俗,问题在于作家怎样的“编排”。巴陇锋的长篇新作《五月黎明》正是在此意义上的有益尝试。《五月黎明》是一部红色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家以特定的历史为背景,在具体的写作策略上,明显借鉴了通俗文学的表达程式,是一种类型化写作的有益尝试。巴陇锋还从事编剧工作,这使得他的小说明显有种图像的二维画面感与影视三维的空间感,这也是其通俗性一面的体现。同时,作家长久身居西北大地,无法绕开地域的滋养,作品也显现出独具一格的地方特性来。
《五月黎明》体现出明显的题材稀缺性与主题的差异化追求。近年来关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也不断推陈出新,很多作家寻求差异化的书写路径,一个明显的表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仅被少数人知晓的历史细节被打捞了出来,在题材上就具有了明显的稀缺性,从源头上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窠臼。《五月黎明》也寻觅到稀缺性的题材,实现了主题的差异化表达。小说选取了一段发生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实,1946年5月,民盟人士倪柏仁在西安被国民党暗杀未遂,后被群众救助转移。国民党军警宪特等多路势力展开穷凶极恶的追杀,共产党人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经过34天惊心动魄的营救,最终将倪柏仁护送到边区马栏。
小说以营救转移为主线,也是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歌颂。共产党人韩夏春隐姓埋名,以手艺人的身份为掩护投入行动,共产党在中统的内线齐天翼暗中指挥,他们团结带领群众,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在这次护送战斗中,韩夏春等共产党人壮烈牺牲,他和齐天翼是个体英雄的代表。同时,小说也歌颂了人民群众这一集体英雄,这也是共产党的向心力的体现。当群众得知“重要人物”要过境时,纷纷自觉封锁消息,积极配合行动。这次成功转移得益于普通百姓的一起努力,是人民的汪洋大海,让倪伯仁躲过了军警特保的围追堵截,大量百姓自发组织,建言献计,出工出力,甚至献出生命。作家在小说中说“没人能吹灭满天星光”,正是强调这一朴素的道理,普通百姓都是革命的满天星光,体现的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其实,倪柏仁自身的选择也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向心力,他抵御了国民党对他的一切威逼利诱,选择奔向延安。
《五月黎明》是一部红色历史题材的小说,作家在开篇还要强调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其实是为着通俗性做铺垫。文学一直有雅俗之分,但是在读者那里,似乎永远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好看,而这个好看,其实囊括了太多内容,文学性、故事性、思想性,都是好看的元素之一。很多批评家也对文学的雅俗之分持保留态度,而是强调文学本身,谢有顺在一篇论述文学雅俗的文章中提出,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成就真正的经典。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讲述好一个故事,二是要写出有普遍性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三是要创新话语方式,尤其是要打磨语言。如果从这一层面出发,《五月黎明》是一部兼具雅与俗的经典作品。从故事性的角度来讲,小说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在表达中,遵循主旋律书写所蕴含的民族共通情感的表达,在话语方式上将悬疑、推理、谍战等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作品还从正面书写了国民党间谍以及土匪形象,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充分展示,特别是对女性间谍的被迫选择以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给予了细致呈现。
《五月黎明》的故事主线是为营救转移一个重要人物,众多的势力周旋交锋。同时,小说也将个体命运的纠葛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核心人物的齐天翼叙述,立体丰满而又传神。他是被营救者倪柏仁的干儿、学生,黄紫红的丈夫,也是地下党员,代号“青铜”。其信念坚定,内心有大爱,但表面却不修边幅、放浪形骸,人称“闲人”,感情上也同样丰富。一场轰炸将新婚夫妻拆散,时隔多年重逢,却分属不同的阵营,早已物是人非。他们重逢之后暧昧的关系书写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小说的其他感情线十分丰富,围绕着几段情感故事着墨较多,时有争风吃醋、打情骂俏的场景,这也是出于通俗性的考量。小说的时间极度浓缩,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天,而小说完全以时间顺序展开,每追捕一天为一章,给人以急促压迫之感,也完全符合作品的“烧脑”之动机。
长篇小说类型化和通俗化的趋势在当下变得愈发明显,新一届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也有这种类型化写作的影子,比如《回响》和《千里江山图》两部作品就很明显,一个写“悬疑”,一个写“谍战”,而《雪山大地》的作者杨志军本人曾以高版税进入过中国作家富豪榜,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因为《藏獒》这种“类型”化作品而为人熟知的。这或许与当下影视等大众文化对受众审美的型塑和改变,也有网络文学兴盛的影响,网络文学的受众基数大,抢占了绝大部分的读者群体,纯文学的写作不得不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变。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作品就是通俗写作,只是出版社是传统的出版社而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月黎明》也是地方性的彰显与同一性的回归。巴陇锋的小说有大西北文学独有的苍凉与悲壮感。尤其是在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将地域特性植进了人物性格之中。《五月黎明》中,有很多细微处展现了秦岭大地特有的风物人情,地方水土滋养出文学的地方特性。小说多次使用了方言土语,小说一开场,长安一等“闲人”齐天翼出场,“闲人”之“闲”作家特别标注读han阳平。街景风物、语言习俗、饮食习惯,等等,地域标识很鲜明。小说对八百里秦川大地有较为细致的书写,比如杜陵镇、九嵕山等地标性经典都有大段落的描述。小说还借游览之际,对历代帝王陵墓进行了描写;借几次婚礼筹备与举办,对风俗人情伦理的描写;借庙会对风土人情的书写。还有不少的民间歌谣穿插其中。除了这些显性的元素,在隐性层面,还包括一种独特的精气神的展现。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地方革命,最终都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这一核心使命。
巴陇锋之前也出版了同一类型的小说《云横秦岭》,讲述了秦岭脚下的抗战传奇。1935年到1945年,国共处于合作时期,共产党人秦岭与其国民党哥哥周新波默契配合,成功制止了日本间谍“菊花刀”的阴谋。两者相比,《云横秦岭》更多趋向剧本化,虽然有亡灵的叙述者出现,更多的还是全知全能的导演视角。《五月黎明》题材类型接近,但写法不尽相同。前者虽然是以周新民的视角讲述故事,但接近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而后者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也有说书人的影子,同时也打乱了一般的线性故事讲述模式,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在传统题材的“编排”上,摸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五月黎明》所述的这次转移成功颇具传奇色彩,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敌我双方力量的差异其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小说中,绝大多数的国人人性之善并没有完全泯灭,加之关中大地的人们对乡土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的认同,很多时候都有故意“放水”
的嫌疑,这些也是倪伯仁能够得以逃脱的因素之一。作品展现了中共党员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驱散黎明前的黑暗,闯出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康庄大道。这是众多革命历史题材常用的写英雄人物的套路,但作家对稀有历史有着深度挖掘,对细节的推敲尤为注重,将共产党员、间谍人员、绿林好汉、普通百姓、爱国志士等各种势力的较量穿插起来,将通俗性与艺术性交融起来,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胜利的凯歌。
(完)
————————————————————————
作者简介:
刘小波
刘小波简介: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多篇。有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长篇小说选刊》《中国文学年鉴》等转载。曾获“马识途文学奖”、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优秀编辑、第五届“啄木鸟杯”年度推优、四川省2021年度精品文艺奖励、第十届巴蜀文艺奖特别荣誉奖等荣誉,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入围2021年度唐弢青年文学奖。(完)
文艺报:没人能吹灭满天星光——评巴陇锋《五月黎明》(刘小波)
没人能吹灭满天星光”——评巴陇锋《五月黎明》
文|刘小波
(本文发表于2024年5月10日的《文艺报》)
在当下,“破壁”“出圈”成了文坛时髦的口头禅,革命历史题材等主旋律书写当然也在寻求突破之道。一般而言,“谍战”这一类型的写作隶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但实际上,它的归属是十分暧昧的,属性模糊,可雅可俗,问题在于作家怎样的“编排”。巴陇锋的长篇新作《五月黎明》正是在此意义上的有益尝试。《五月黎明》是一部红色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家以特定的历史为背景,在具体的写作策略上,明显借鉴了通俗文学的表达程式,是一种类型化写作的有益尝试。巴陇锋还从事编剧工作,这使得他的小说明显有种图像的二维画面感与影视三维的空间感,这也是其通俗性一面的体现。同时,作家长久身居西北大地,无法绕开地域的滋养,作品也显现出独具一格的地方特性来。
《五月黎明》体现出明显的题材稀缺性与主题的差异化追求。近年来关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也不断推陈出新,很多作家寻求差异化的书写路径,一个明显的表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仅被少数人知晓的历史细节被打捞了出来,在题材上就具有了明显的稀缺性,从源头上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窠臼。《五月黎明》也寻觅到稀缺性的题材,实现了主题的差异化表达。小说选取了一段发生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实,1946年5月,民盟人士倪柏仁在西安被国民党暗杀未遂,后被群众救助转移。国民党军警宪特等多路势力展开穷凶极恶的追杀,共产党人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经过34天惊心动魄的营救,最终将倪柏仁护送到边区马栏。
小说以营救转移为主线,也是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歌颂。共产党人韩夏春隐姓埋名,以手艺人的身份为掩护投入行动,共产党在中统的内线齐天翼暗中指挥,他们团结带领群众,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在这次护送战斗中,韩夏春等共产党人壮烈牺牲,他和齐天翼是个体英雄的代表。同时,小说也歌颂了人民群众这一集体英雄,这也是共产党的向心力的体现。当群众得知“重要人物”要过境时,纷纷自觉封锁消息,积极配合行动。这次成功转移得益于普通百姓的一起努力,是人民的汪洋大海,让倪伯仁躲过了军警特保的围追堵截,大量百姓自发组织,建言献计,出工出力,甚至献出生命。作家在小说中说“没人能吹灭满天星光”,正是强调这一朴素的道理,普通百姓都是革命的满天星光,体现的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其实,倪柏仁自身的选择也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向心力,他抵御了国民党对他的一切威逼利诱,选择奔向延安。
《五月黎明》是一部红色历史题材的小说,作家在开篇还要强调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其实是为着通俗性做铺垫。文学一直有雅俗之分,但是在读者那里,似乎永远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好看,而这个好看,其实囊括了太多内容,文学性、故事性、思想性,都是好看的元素之一。很多批评家也对文学的雅俗之分持保留态度,而是强调文学本身,谢有顺在一篇论述文学雅俗的文章中提出,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成就真正的经典。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讲述好一个故事,二是要写出有普遍性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三是要创新话语方式,尤其是要打磨语言。如果从这一层面出发,《五月黎明》是一部兼具雅与俗的经典作品。从故事性的角度来讲,小说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在表达中,遵循主旋律书写所蕴含的民族共通情感的表达,在话语方式上将悬疑、推理、谍战等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作品还从正面书写了国民党间谍以及土匪形象,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充分展示,特别是对女性间谍的被迫选择以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给予了细致呈现。
《五月黎明》的故事主线是为营救转移一个重要人物,众多的势力周旋交锋。同时,小说也将个体命运的纠葛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核心人物的齐天翼叙述,立体丰满而又传神。他是被营救者倪柏仁的干儿、学生,黄紫红的丈夫,也是地下党员,代号“青铜”。其信念坚定,内心有大爱,但表面却不修边幅、放浪形骸,人称“闲人”,感情上也同样丰富。一场轰炸将新婚夫妻拆散,时隔多年重逢,却分属不同的阵营,早已物是人非。他们重逢之后暧昧的关系书写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小说的其他感情线十分丰富,围绕着几段情感故事着墨较多,时有争风吃醋、打情骂俏的场景,这也是出于通俗性的考量。小说的时间极度浓缩,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天,而小说完全以时间顺序展开,每追捕一天为一章,给人以急促压迫之感,也完全符合作品的“烧脑”之动机。
长篇小说类型化和通俗化的趋势在当下变得愈发明显,新一届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也有这种类型化写作的影子,比如《回响》和《千里江山图》两部作品就很明显,一个写“悬疑”,一个写“谍战”,而《雪山大地》的作者杨志军本人曾以高版税进入过中国作家富豪榜,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因为《藏獒》这种“类型”化作品而为人熟知的。这或许与当下影视等大众文化对受众审美的型塑和改变,也有网络文学兴盛的影响,网络文学的受众基数大,抢占了绝大部分的读者群体,纯文学的写作不得不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变。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作品就是通俗写作,只是出版社是传统的出版社而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月黎明》也是地方性的彰显与同一性的回归。巴陇锋的小说有大西北文学独有的苍凉与悲壮感。尤其是在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将地域特性植进了人物性格之中。《五月黎明》中,有很多细微处展现了秦岭大地特有的风物人情,地方水土滋养出文学的地方特性。小说多次使用了方言土语,小说一开场,长安一等“闲人”齐天翼出场,“闲人”之“闲”作家特别标注读han阳平。街景风物、语言习俗、饮食习惯,等等,地域标识很鲜明。小说对八百里秦川大地有较为细致的书写,比如杜陵镇、九嵕山等地标性经典都有大段落的描述。小说还借游览之际,对历代帝王陵墓进行了描写;借几次婚礼筹备与举办,对风俗人情伦理的描写;借庙会对风土人情的书写。还有不少的民间歌谣穿插其中。除了这些显性的元素,在隐性层面,还包括一种独特的精气神的展现。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地方革命,最终都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这一核心使命。
巴陇锋之前也出版了同一类型的小说《云横秦岭》,讲述了秦岭脚下的抗战传奇。1935年到1945年,国共处于合作时期,共产党人秦岭与其国民党哥哥周新波默契配合,成功制止了日本间谍“菊花刀”的阴谋。两者相比,《云横秦岭》更多趋向剧本化,虽然有亡灵的叙述者出现,更多的还是全知全能的导演视角。《五月黎明》题材类型接近,但写法不尽相同。前者虽然是以周新民的视角讲述故事,但接近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而后者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也有说书人的影子,同时也打乱了一般的线性故事讲述模式,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在传统题材的“编排”上,摸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五月黎明》所述的这次转移成功颇具传奇色彩,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敌我双方力量的差异其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小说中,绝大多数的国人人性之善并没有完全泯灭,加之关中大地的人们对乡土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的认同,很多时候都有故意“放水” 的嫌疑,这些也是倪伯仁能够得以逃脱的因素之一。作品展现了中共党员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驱散黎明前的黑暗,闯出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康庄大道。这是众多革命历史题材常用的写英雄人物的套路,但作家对稀有历史有着深度挖掘,对细节的推敲尤为注重,将共产党员、间谍人员、绿林好汉、普通百姓、爱国志士等各种势力的较量穿插起来,将通俗性与艺术性交融起来,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胜利的凯歌。
(完)
————————————————————————
作者简介:
刘小波 刘小波简介: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多篇。有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长篇小说选刊》《中国文学年鉴》等转载。曾获“马识途文学奖”、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优秀编辑、第五届“啄木鸟杯”年度推优、四川省2021年度精品文艺奖励、第十届巴蜀文艺奖特别荣誉奖等荣誉,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入围2021年度唐弢青年文学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