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陇锋作品研讨会在宁县老家隆重举行(周显波、张仁竞等专家发言)

(2017-08-16 10:48:20)
标签:

巴陇锋

作品研讨会

甘肃宁县

周显波

张仁竞

                       巴陇锋作品研讨会在宁县老家隆重举行

http://s10/mw690/002eVu0rzy7dtC1d6KR19&690

 

       第十个发言的是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周显波博士,他本来阐述《丝路情缘》创作,但限于大会时间,按照主持人的要求,他临时改变了发言内容,题目是《巴陇锋小说的创作密码》,着重引入知识分子题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发。

http://s12/mw690/002eVu0rzy7dtC9Tb4f0b&690

第十一个发言的是,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在读文学博士张仁竞,他本来阐述《丝路情缘》,临时改变发言内容为《巴陇锋创作的叙事特点》。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庆阳市作协秘书长、《北斗》杂志主编李安平,他对研讨会的发言颇有微词,称:将研讨会开成表扬会没有啥意思。他的主要发言内容如下——

被遮蔽的地域文化背景李安平

一个作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成就上取决于他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地域文化的吸纳,在小说领域尤其如此。换句话说,地域文化背景的挖掘深度对长篇小说的深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爱玲、老舍、沈从文、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等等概莫能外,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地域文化背景是一个作家的精神意义上的标签,一个作家的一生都在这个区间打转转,如果脱离了这个区间,其作品的可信度和文学高度就值得怀疑。

巴陇锋是我熟知的一位作家,我们是同龄人,有着曾经相似的求学背景和稍有差异的生活经历,我们更为熟知的是脚下这块陇东高原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我想,这块地域文化的背景是支撑陇东作家(当然也包括巴陇锋)写作的源泉和精神高地,同时也是其显著的文学标签。这块神奇的土地2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具有7000年的文明,曾经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先周文化、歧黄文化,并且诞生了著名的红色文化,产生过王符、傅玄、李梦阳、慕寿祺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伟大思想家、作家、学者。也涌现出了李秀峰、贾治龙、陈默、路小路、马步升、高凯、第广龙、杨永康等一大批现当代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当然还可以举出许多,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当代崛起的陇东诗群位列全国十二大地域诗群之中,受到众多诗人和评论家的关注。庆阳市七县一区文联共有十份文艺期刊,在甘肃文艺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庆阳的文学发展势头迅猛,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方面产生了一大批在全省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

巴陇锋近年的创作势头非常好,连续三年完成了《云横秦岭》《永失我爱》《丝路情缘》三部长达100多万字的小说,在陕西乃至全国产生了一些影响,尤其是《云横秦岭》有比较大的气象,引起了诸多评论家的关注,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小说,作者立足于西安这样一个地域文化背景,通过主人公秦岭和周新波在战争背景下的默契配合,成功制止了侵略者的阴谋,同时紧紧围绕兄弟俩同钟亦菲之间的三角情感纠葛。小说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很强的穿透力。

当然,从文本来说,长达65万字的《云横秦岭》问世以来,完全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引起更多的评论家的关注。反过来说,地域文化背景从某些方面限制了小说的文学高度和作品社会影响力。就巴陇锋而言,他成长史最重要的链条在陇东,而不在西安。他的精神内涵的东西同样在陇东,而不在西安。他的内在的语言表现系统也在陇东,不在西安。从历史根源上来说,康熙六年以前,陇东属于关中管辖,文化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然而,毕竟陇东从关中分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今日之陇东已非昔日关中管辖之陇东,其风土人情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说的是,巴陇锋在用一种陇东地域文化背景的文学资源在编织一个具有很强的关中地域文化背景的小说,那么,他所呈现出来的关中文化气息究竟有多少呢?它是表层的,还是深层次的呢?它是自发的,还是它发的呢?它是原汁原味的,还是变质变味的呢?它是一种原声写作,还是一种伪声歌唱呢?

地域文化背景是一个作家的灵魂DNA,它是不可复制的,是独立的。当然这种东西可以相互碰撞,可以相互交融,但不能消解,或者遮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云横秦岭》中,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的陇东被遮蔽了,它被强大的西安文化背景所消解。就其本质来说,陇东已经丧失了其作为陇东地域文化背景的存在意义。西安文化背景也没有深入到其精神层面,它固有的东西没有散发出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作家的写作必须回到灵魂的原点,必须忠实于作家自身,必须从自身出发,才能向外拓展。我的意思是说,巴陇锋应该立足于陇东这块全世界黄土层最深厚的土地,应该彰显出地域文化背景的气息,从而奠定其作品的厚度和深度。当然,我也不反对巴陇锋先生以西安为地域文化背景的写作,如果巴陇锋先生游走于严肃文学和畅销文学的之间的话,这样的写作无可厚非。如果巴陇锋先生还有更高更远的文学理想的话,我想从故乡出发,以故乡为地域文化背景的写作则是一条必经之路。因为,无数的文学大师用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写作历程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该文观点持论偏颇,李安平先生缺少基本的理论和创作素养,难以服人。

(未完待续)

请继续浏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5bc46b0102wxb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