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large/7a4faa42gw1ez8x0x3qtoj20u00i0ad4.jpg(2015年12月19 12月19日(十一月初九),阴天,冬至前夕,气温7-3℃,南风2-3级)
早上起床的时候,鞋底还有一粒枯黄的草梗让脚再穿了一次,淡淡的枯色,似还在为昨天的龙脊之行加深回味,好比这种淡淡的生活,你一见到这样的山,就误以为这是一种疯狂,实际不是,因为神仙都愿作停留的山脊,至少应该和他们成仙的生活足迹一样,是一种对世外桃源的敬仰,一切心静致远的修行才能和仙人故事有关。要疯狂,骑车吧,或者玩一把120码油门的摩托车。或许,每个人所理解的户外是完全不同的,或者总活在一个有偏见的世界里,无法将自己从这尘世中洗脱出来,实乃我们的不幸和悲哀。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过山脚下的小村,参天的大树和非常沉积生活的古民居。之所以这么感悟,源于昨日跃过龙脊,下到龙角山下水清木秀,安静亦然的油铺湾村,这是整个登山的终点,却也是其中重要的细节,给这一次出行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回忆!
写到哪儿了?嗯,走的地方多了,写的文字似乎都一样。反正这样的山喜欢动动笔的人很多,所有的词汇早已用完。随意写到哪是哪吧,玩户外本身就是一种消遣,还远未达到旅行家的级别。有人说每一段户外行走都是洗刷心灵,几年了,再洗那水都被污染殆尽了。出发前的头一天做准备时发布了一条说说,面对浮华的世界,心不会得到洗礼,只会继续流放。而龙角山,确实不负此行的视觉和感觉,正如生命里有两件事变得很重要,其中笑而不语,全凭照片说话,不正是此刻要理解的吗?上照片,明天再继续写,争取,尽量,给这一次的龙脊之旅多留一点值得回忆的图片和文字吧,因为去过了的地方,生命里每一个下一次去永远都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珍惜拥有,短暂的一天却是多么重的离别,山上风景很美,风很大,窄小的神仙桥还未作多一点停留,就已匆匆走过,慢生活理想,始终还是会被时间拉远,一天,一年…
有时候不知道写些什么,是因为所见略同,故事雷同。或许只能从天气和季节去品读它不一样的颜色。追寻风景和自由呼吸,也许你正在接受现实和剥离这种毫无意义的纷扰,专心作一个有聊而无聊的人。独立的存在才能更开阔视野,宛若龙脊群山之巅,每个山脊都是那么彼此存在,而独立成高高的峰包,相距对立。龙角是两座最高的山峰,海拔839.9米,山势陡峭,两座山之间的山脊小道,正是照片里独特的构图和魅力。最窄处仅容一个人的脚宽通过,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冠名仙人桥。我碴,搞半天当爬上另一个高高的山脊半腰的时候,还在问仙人桥是哪里?哪是仙人桥。总算明白,刚才那如同行走高空钢丝怪石嶙峋的尖窄路段,不就是仙人桥么?
那按这种形而式的眼观,小黄山穿完竹林,基本上也是窄小的山脊路段上升了,那不可以叫龙尾的背脊了么。事实完全如此,这是一段新开发出来的上山线路,垂直而陡峭,整个环线这段和最顶峰龙角悬崖背面的枯水瀑布下山段是最耗体力的,这种山没有一处缓坡,直上直下,强度中高。对于热衷户外运动的人来说,这两段够嗨,提神又醒脑。至于风景,每次走进这样的竹林,就想起了李安戛纳电影节上的大片卧虎藏龙,上到山腰竹林消失了,基本上就是路越来越窄的山脊了,当然,还远没到达光秃秃的龙背,小黄山山脊道路上的山林茂密,不时有凌冽的寒风透过杂乱的松枝灌来,越往高处风越大,刚刚爬竹林那一身汗水瞬间降温,口里喃喃:好刺激,冻的可以发抖,好久没这样抖几下了,尤其是在这高高的山上。不是拍得两张地上还没化掉的雪照,没有人会相信,这种汗至淋漓的节奏,每到山上,都经历着一冬一春,满山淡淡枯黄的杂草,景象幻似还在深秋。当然,路上遇到黄石的漂亮妹子,那应该是在夏天,温度满满。
神仙也好,龙角也罢,这些都不是重点,真实的龙角山源自新浪博客一篇初布的博客印象之大冶龙角山。她说:龙角山为采铜冶铜之所。“虽然从龙角山搬出来也有十几年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美丽的地方,记忆犹新如二十多年前!每天早上准时的全矿广播吵醒了我的美梦。整个矿山大约有上万人口,以开采矿石,选矿为主,然后把矿石运到新下陆的冶炼厂冶炼。同时还有机关部门,子弟学校,卫生所(小型医院)和之相关的副产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因矿而聚集单独设立的小镇,一段因矿衰退转型而寂静的山村,读完这段初布的印象之大冶龙角山,不禁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回味前日那种登山之旅,终于为之动容,感叹自己这一年又爬了一座山,而且是被称为黄石屋脊的龙角山。登山的路远没有结束,就如这段文字,无法收尾。
常常因为山而变换视野,人眼在瞳孔放大和缩小之间,和相机的镜头看到的其实并不一样,而在这里需要广角端或长焦,拉开各种距离才能完美剪切。只可惜,要走完全程一路太赶,16人的队伍,适合快速移动,耗去体力的小黄山根本舍不得将昂贵的相机拿出来全程跟拍,好多美好的视角都只能变成眼睛里的回味,一扫而空,什么也没留下。比如走完龙脊,从这支龙角下到垭口上到对面最高的龙角山段,整个长长的下山路径满山都是枯萎的芦苇,铺满整个山坡,这么大面积,非常壮观。正如视角换位,刚刚开始时的竹林,仙人桥上远望群山枯黄的高山草甸,到这里的芦苇荡,每一处路径都变换着不同的视角和时差般。当然,更隐秘的路径还在对面龙角山背面的枯水溪沟,很多队伍都因为时间差就从垭口处下到盘山公路返程了。应我们的行进速度,完全还有时间从那里下山,走进去四处空无人迹,一路顺着流瀑干枯的石板而下,整个下山过程长达两个多小时,可想而知这里面的坡度多滑而且乱石凌轹,里面的植物异常丰富独特和外面的完全又是另一个怪异的世界,路边的石壁上居然还能见到长长的冰柱。行走的脚步是幸福的,这种身心的感受或许是在最疲劳的时候,你还能见到它们,每一步都交换着视角的不同。传这么多照片,都不敌实景的畅快淋漓。但路途遥远,没时间将所见收集到相框,只能这么简单的顺文字铺设。或许,留存心底的,正是这山的灵性,正在蔓延岁月的足迹,伴自己再一次成长。因为,马上就要变换时差,进入2016年了,生命中如此庆幸,是在最失意的包围下,还能见到那山,那水,那清幽幽望得见山水的小村庄。
结束了,降温了,不只是因为今天进入冬至,三天了,短暂的一天和回到原有的状态,这才是最真实最原始的状态,所谓痛并快乐的状态。再多的文字都是留白,本已经没有必要。要说码字,我还可以来一长长的段落,然并卵,有个卵用,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时间不会说因为你在那里,更多的为你停留。原本这就是和文字无关的一切,都是有意的堆栈,并非行云自然。时间是理性的产物,热度过后必然要接受失落的冷却。这段公路140km左右,早上7.15汉川发车,记得发动态的时候到达姜桥是9.52,这个点比作文写字更重要,时间才是描叙这2015年最后的温度计,有点紧迫,又教会人的浮躁和淡定,冷热交替,剩下的时间,还会卷起满心狂热吗?不知道。万物自有的规律,从心理上必须接受平衡,冲动的人格必须接受风景的软化,在最最自然的环境中理解初夏秋冬的层次或是苦衷,如那山脚清泉下享受宁静的油铺湾村一样,与世无争,望得见故乡的幸福慢活。假如结尾再加一段,肯定失去了这一路写来的意义,塞满字的杯子和水是一个道理,太张扬,好难沉淀对它们宁静致远的真实感受。结束了,降温了,实际远没有结束,这只是一种自由呼吸的段落。刚刚又看到一个新鲜的名字:烈马回头龙溪秘境,又是大冶的地盘,一个名叫董家口峡谷的深处。淡定淡定,这不叫冷,而是要深吸现在的空气。今天冬至,此段文字的句点,按道理早应该结束的,只是最后还有几张照片没端上来,又无聊的发了这长长一段落。
晚安,冬至!2015.12.22
http://ww1/large/7a4faa42gw1ez8x34ot1rj21js2bkqv6.jpg http://ww2/large/7a4faa42gw1ez8xbgrjq8j20p018gtep.jpg
早上起床的时候,鞋底还有一粒枯黄的草梗让脚再穿了一次,淡淡的枯色,似还在为昨天的龙脊之行加深回味,好比这种淡淡的生活,你一见到这样的山,就误以为这是一种疯狂,实际不是,因为神仙都愿作停留的山脊,至少应该和他们成仙的生活足迹一样,是一种对世外桃源的敬仰,一切心静致远的修行才能和仙人故事有关。要疯狂,骑车吧,或者玩一把120码油门的摩托车。或许,每个人所理解的户外是完全不同的,或者总活在一个有偏见的世界里,无法将自己从这尘世中洗脱出来,实乃我们的不幸和悲哀。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过山脚下的小村,参天的大树和非常沉积生活的古民居。之所以这么感悟,源于昨日跃过龙脊,下到龙角山下水清木秀,安静亦然的油铺湾村,这是整个登山的终点,却也是其中重要的细节,给这一次出行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回忆!
写到哪儿了?嗯,走的地方多了,写的文字似乎都一样。反正这样的山喜欢动动笔的人很多,所有的词汇早已用完。随意写到哪是哪吧,玩户外本身就是一种消遣,还远未达到旅行家的级别。有人说每一段户外行走都是洗刷心灵,几年了,再洗那水都被污染殆尽了。出发前的头一天做准备时发布了一条说说,面对浮华的世界,心不会得到洗礼,只会继续流放。而龙角山,确实不负此行的视觉和感觉,正如生命里有两件事变得很重要,其中笑而不语,全凭照片说话,不正是此刻要理解的吗?上照片,明天再继续写,争取,尽量,给这一次的龙脊之旅多留一点值得回忆的图片和文字吧,因为去过了的地方,生命里每一个下一次去永远都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珍惜拥有,短暂的一天却是多么重的离别,山上风景很美,风很大,窄小的神仙桥还未作多一点停留,就已匆匆走过,慢生活理想,始终还是会被时间拉远,一天,一年…
有时候不知道写些什么,是因为所见略同,故事雷同。或许只能从天气和季节去品读它不一样的颜色。追寻风景和自由呼吸,也许你正在接受现实和剥离这种毫无意义的纷扰,专心作一个有聊而无聊的人。独立的存在才能更开阔视野,宛若龙脊群山之巅,每个山脊都是那么彼此存在,而独立成高高的峰包,相距对立。龙角是两座最高的山峰,海拔839.9米,山势陡峭,两座山之间的山脊小道,正是照片里独特的构图和魅力。最窄处仅容一个人的脚宽通过,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冠名仙人桥。我碴,搞半天当爬上另一个高高的山脊半腰的时候,还在问仙人桥是哪里?哪是仙人桥。总算明白,刚才那如同行走高空钢丝怪石嶙峋的尖窄路段,不就是仙人桥么?
那按这种形而式的眼观,小黄山穿完竹林,基本上也是窄小的山脊路段上升了,那不可以叫龙尾的背脊了么。事实完全如此,这是一段新开发出来的上山线路,垂直而陡峭,整个环线这段和最顶峰龙角悬崖背面的枯水瀑布下山段是最耗体力的,这种山没有一处缓坡,直上直下,强度中高。对于热衷户外运动的人来说,这两段够嗨,提神又醒脑。至于风景,每次走进这样的竹林,就想起了李安戛纳电影节上的大片卧虎藏龙,上到山腰竹林消失了,基本上就是路越来越窄的山脊了,当然,还远没到达光秃秃的龙背,小黄山山脊道路上的山林茂密,不时有凌冽的寒风透过杂乱的松枝灌来,越往高处风越大,刚刚爬竹林那一身汗水瞬间降温,口里喃喃:好刺激,冻的可以发抖,好久没这样抖几下了,尤其是在这高高的山上。不是拍得两张地上还没化掉的雪照,没有人会相信,这种汗至淋漓的节奏,每到山上,都经历着一冬一春,满山淡淡枯黄的杂草,景象幻似还在深秋。当然,路上遇到黄石的漂亮妹子,那应该是在夏天,温度满满。
神仙也好,龙角也罢,这些都不是重点,真实的龙角山源自新浪博客一篇初布的博客印象之大冶龙角山。她说:龙角山为采铜冶铜之所。“虽然从龙角山搬出来也有十几年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美丽的地方,记忆犹新如二十多年前!每天早上准时的全矿广播吵醒了我的美梦。整个矿山大约有上万人口,以开采矿石,选矿为主,然后把矿石运到新下陆的冶炼厂冶炼。同时还有机关部门,子弟学校,卫生所(小型医院)和之相关的副产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因矿而聚集单独设立的小镇,一段因矿衰退转型而寂静的山村,读完这段初布的印象之大冶龙角山,不禁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回味前日那种登山之旅,终于为之动容,感叹自己这一年又爬了一座山,而且是被称为黄石屋脊的龙角山。登山的路远没有结束,就如这段文字,无法收尾。
常常因为山而变换视野,人眼在瞳孔放大和缩小之间,和相机的镜头看到的其实
结束了,降温了,不只是因为今天进入冬至,三天了,短暂的一天和回到原有的状态,这才是最真实最原始的状态,所谓痛并快乐的状态。再多的文字都是留白,本已经没有必要。要说码字,我还可以来一长长的段落,然并卵,有个卵用,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时间不会说因为你在那里,更多的为你停留。原本这就是和文字无关的一切,都是有意的堆栈,并非行云自然。时间是理性的产物,热度过后必然要接受失落的冷却。这段公路140km左右,早上7.15汉川发车,记得发动态的时候到达姜桥是9.52,这个点比作文写字更重要,时间才是描叙这2015年最后的温度计,有点紧迫,又教会人的浮躁和淡定,冷热交替,剩下的时间,还会卷起满心狂热吗?不知道。万物自有的规律,从心理上必须接受平衡,冲动的人格必须接受风景的软化,在最最自然的环境中理解初夏秋冬的层次或是苦衷,如那山脚清泉下享受宁静的油铺湾村一样,与世无争,望得见故乡的幸福慢活。假如结尾再加一段,肯定失去了这一路写来的意义,塞满字的杯子和水是一个道理,太张扬,好难沉淀对它们宁静致远的真实感受。结束了,降温了,实际远没有结束,这只是一种自由呼吸的段落。刚刚又看到一个新鲜的名字:烈马回头龙溪秘境,又是大冶的地盘,一个名叫董家口峡谷的深处。淡定淡定,这不叫冷,而是要深吸现在的空气。今天冬至,此段文字的句点,按道理早应该结束的,只是最后还有几张照片没端上来,又无聊的发了这长长一段落。
晚安,冬至!2015.12.22
http://ww1/large/7a4faa42gw1ez8x34ot1rj21js2bkqv6.jpg http://ww2/large/7a4faa42gw1ez8xbgrjq8j20p018gte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