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2017-04-27 14:17:21)
标签:
教育 |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在学习方法上要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培养学生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所以,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学具日益增多,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着学校购置的众多配套学具,如何加强对学具的有效性选择和有效性操作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通过教学中的比较、分析,以及一些有意义的尝试,通过学生的有效操作,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数学学具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探究的实践研究
(一)从调动学生思维兴趣考虑,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根据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那何为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教师如何来捕捉?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当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后,学生处于欲想而不通,欲达而不能的时候。因为此时学生的手脑正处在积极备战的最佳状态,这时让他们去动手操作去探究问题,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的学习情境,使新知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敢于设疑,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具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从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入手,设计学具操作程序。
小学生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领会指导语后再动手,教师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操作过程中也不讲合作,不讲谦让,操作后又不善于讨论与保留结果。因此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操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以分步定向指导,逐步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会感受到合理的操作顺序和恰当的操作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把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直观演示、操作学具等活动,为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观操作之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此时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把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整理,说出思考过程。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所以要使动手操作具有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从而变成自己的内部能量。
3、把动手操作与表象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表象是学生由操作形成抽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缺少这一环节 ,就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深度,影响抽象和概括的进行。所以,必须重视表象的桥梁作用。如:我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出题“现在有12个梨,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想,一边不出声地说,想好后讲给大家听。一个学生说:“我先在脑子里摆好3个盘子,然后在每个盘子里放上1个梨,再把剩下的梨按这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最后数数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表象的形成需要有意识的专门训练,忽视表象的训练,抽象就失去了依据,操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特别是几何概念的建立,必须采用操作实践活动,通过表象训练,才能对几何形体获得正确、清晰的图形表象,才能加深对几何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三)在教学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小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在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1、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进行科学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与四边形》中,理解“围成”是什么意思时,让学生动手搭一个三角形,并让学生讲出你是怎样搭的,学生在表述过程中虽然不能清晰完整地表述出三角形的定义,但学生都能谈到在搭的过程中小棒的顶点要靠在一起,进而理解什么是围成。
2、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操作难度的调控,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一是教师先作操作演示,明确操作过程和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发现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技巧;二是让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直接参与操作,教师审时度势地针对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加以调控。
3、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按要求操作要及时指出,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
4、教师对操作的后续思考要进行有效调控。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分完后把算式写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把7个苹果平均分成3堆,当学生发现不能分光时教师揭示课题,并讲述算式的书写与读法;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操作练习: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通过以上的操作,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紧接着应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较前面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马上会根据前面的操作及书写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最后概括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且对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的原因也会很容易地理解。
三、研究初效:
1、教师部分: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最重要的是能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合理安排学具操作,让操作环节为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学生部分: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重视学生学具的有效操作,学生基本建立有效应用学具的模式,能围绕教学本质主动参与探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很大进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扎实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