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2011-08-04 16:06:11)
标签:
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杂谈 |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上)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综述——概述
1.汉代文学与政治生活、文化思想密切相关且保持相对独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宏阔豪迈,折射时代精神。如《淮南子》、《春秋繁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第二,发扬楚声,由散趋骈。如《大风歌》、《鸿鹄歌》皆为楚歌;第三,诗歌抒情传统的低落与复苏。
2.汉代诗坛比较沉寂,没有新的创造和发展,究其原因有:a.经学影响 b.“诗经学”的影响与制约 c.文人作家之精力主要集中在词赋创作上,使辞赋成为汉代的“一代之文学” d诗歌自身发展的选择和过渡。
第一章、秦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
1.李斯,战国时人,荀卿的学生,著有散文名篇《谏逐客令》。“征引历史、大量列举、广招人才”,论证充分,说理严密,气势酣畅淋漓,排比铺张,词采华丽。
二、西汉散文
1.汉代散文以论说文中的政论散文和叙事散文中的史传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前者代表是贾谊、晁错,后者代表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哲理散文以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与东汉时期的《论衡》最为有名。
2.贾谊最著名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都是议论秦的过失,总结秦兴亡的历史教训。《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是另一篇优秀政论文。晁错,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汉书·艺文志》载,晁错文31篇,现存完整仅八篇,其中《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代表作>最为著名。鲁迅先生曾今对二人有过评价,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二人:“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所有不同,贾谊有文采,而比较疏阔;晁错见识深广,而略缺文采。同时还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和枚乘的《上疏谏吴王》也是有名的佳作。《盐铁论》是经桓宽整理而成,是西汉后期重要的政论文集。
3.刘向,西汉后期著名学者、文学家。著有叙事散文《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政论散文代表作《谏营昌陵疏》。《新序》为历史故事集,利用寓言、比喻等形式来达到讽谏之目的。《说苑》为分类故事选,共20篇,内容与时政颇相切合,取材通俗,风格朴实。《列女传》专门记录有通才卓识、奇异异行的女子的事迹,文笔朴素,叙述简约,人物情节生动感人,是魏晋小说的先导。刘向散文,表现出叙事简约生动,议论畅达从容,舒缓平易中见深沉恳切之情的总体风格。
三、东汉散文
1.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制沿袭《史记》略有改变。《汉书》基本上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封建正统观念比较浓厚。班固的思想最为正统,文风最为醇正。班固是个严肃的历史家,对客观历史事实很重视。《汉书》资料丰富、体例规范,比《史记》有较大的进步,《汉书》能以简练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其心理精神展现在读者面前。刘之几《史通》卷一中注:《汉书》言皆精炼,事皆该密。
2.王充是东汉另一位作家,政论体著作《论衡》成书于章帝年间,它的论辩方式,是罗列大量的生活常识进行层层推进的逻辑推理,以发扬理性,击破虚妄无据的迷信。《自纪》是王充的自叙传,《自纪》表现了王充对时政的不满。对“伪书俗文”的深恶痛觉,也表白了王充清高自守,不慕荣利的品性,以及反复古、反迷信的叛逆精神。《问孔》篇是王充对孔子言行失当的质疑和考辩,某些方面表现了近于诡辩之嫌,表现了王充求真求是精神和独立不羁的思想。
3.东汉叙事散文还出现了赵桦《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马第伯《封禅仪记》我国第一部山水游记作品。
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
1.《史记》即《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年间三千多年历史,共130篇,分本纪12,书8,表10,世家30,列传70。《悲士不遇赋》是司马迁的又一部著作。刘宋裴駰的《史记集释》、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三家注”。
2.《史记》的思想内容:第一,进步的民族观。(摒弃了个民族之间的偏见,为大一统的汉代帝国找到了存在的宗法依据,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第二,开明的政治理想。(司马迁推崇高尚君德、君明臣正的君臣关系、宽松治民,反对严刑酷法。);第三,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认为经济的发展应该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全面发展,应该工农商虞四者并重。);第四,勇敢的批判精神。(司马迁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不隐恶、不潜善。);第五,对正义的真诚赞美;第六,独特地人生价值观。(积极奋斗,建功立业;忍辱发愤,百折不挠;生死关头,慎重选择。)
3.《史记》的艺术成就:第一从创作上讲: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史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第二从文学审美角度来讲:是一部具有悲剧艺术的文学巨著。第三从语言艺术上讲,语言简练、质朴、生动、传神。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4.司马迁是怎样来塑造人物形象?答:<1>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生命遭际,突出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如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2>在矛盾斗争的尖端考验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的优劣长短;<3>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活化人物形象。<5>运用“闲笔写人”的手法。(史记中写了许多人物未成名时的事迹,这些事情看似与历史本身无关,因而成为闲笔。见P111);<6>运用“互观法”。【名词解释*“互观法”:在人物本传中,突出描写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在其他人物传记中,附带着描写这个人物的其它侧面。】
5.《史记》的悲剧人物根据人生遭际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即新生事物代表,反映历史前进的合理要求,但却在与强大的反对势力进行斗争时毁灭。第二类即曾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自身的某些因素,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第三类即他们功高盖世,却被谗遭嫉,结局悲惨。第四类即一批忠贞、正直、义薄云天的人物,勇于为真理为正义慷慨赴死。第五类即一批在总统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取夺利的斗争中无辜被害的人物。
6.司马迁的悲剧审美主要特征;01推崇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讴歌不惧强权的反抗精神。02寄托作者对天道的怀疑和对现实的批判。03传达作者对正义的赞美和对善良的同情。《史记》的悲剧总体风格:激越高亢、慷慨悲壮。
7.《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答:前者思想开放,兼融诸家,又能传作者“一家之言”;后者则固守正统,独尊儒家,只为大汉王朝张目;前者注入较多作家个人的人生感受,感情洋溢,主观性较强。后者奉旨修书,情感内敛,冷静客观;前者语言质朴生动,简练传神。后者语言整饬华美,平妥稳健;前者风格疏宕而有奇气,多小说家笔法。后者风格谨严翔实,史的色彩更浓。
第三章、汉代辞赋
一、汉赋的繁荣和特点
1.赋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赋篇》。
2.早期赋作品与诗歌的显著区别:一是韵文成分减少,散文成分增加;二是指适于吟诵而不适宜演唱;三是由诗的侧重言志抒情而侧重叙事的方向转化。
3.汉赋经历了从汉初的骚体赋到散体大赋到咏物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过程。骚体赋与楚辞的区别:一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国家的统一、汉初较为清平的政治环境,使楚辞中的讽喻之意逐渐变为歌颂之作或单纯的咏物身世作品,缺乏对社会深层存在的问题的反映。二是由于作家生活环境的变化,其作品往往缺乏屈原那样的先进思想和激越情感,有些作品甚至为呻吟之作。
4.汉初骚体赋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家是贾谊,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鵩鸟赋》。
5.散体大赋发展的条件:一是,经济上的发展奠定了其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军事上的胜利、外交的活跃扩大了汉人的眼界。三是,润色鸿业、歌舞升平的需要激发了散体大赋的创作。四是,“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提高了儒家的声誉和地位,儒家制礼作乐风气又起,而礼乐制度非常讲究繁琐的礼节,特别注重修饰外在的东西。标志这种散体大赋转变的最早作品是牧乘的《七发》,为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之后的《子虚赋》、《上林赋》利用主客问答的方法,才真正形成了散体大赋的风貌和特点。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咏物抒情小赋。东汉散体大赋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升平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散体大赋再也找不到附丽的对象。张衡的《归田赋》、迩衡《鹦鹉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都是其代表作。
二、贾谊、牧乘、司马相如
1.贾谊《吊屈原赋》,揭露了屈原时代社会环境的污浊和黑暗,使用了大量新鲜生动的比喻。另一篇《鵩鸟赋》借鸟写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忧生畏祸的心情,书写了作者对人生的哲理的深入思考,此赋可以看作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过渡的桥梁。
2.牧乘《七发》以楚太子有病、吴客问病为线索,此赋对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第一,《七发》的描写内容正式向体物大赋转化。第二,《七发》充分发挥了夸张和想象的艺术功能。第三,主客对答题的使用。第四,《七发》已经显露出审美价值与讽谏之意的矛盾。
可以说《七发》是从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转变的标志。
3.司马相如的赋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开纪行赋先河)、《大人赋》(开游仙文学的先河)、《美人赋》、《上林赋》现存6篇。前两赋为代表作,两赋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铺采摘文,张扬物色,穷声极貌,气势恢宏。同时也堆砌典故,连篇累牍,搬弄文字,刻意求新,粉饰太平,劝百讽一。
4.为什么司马相如的两赋在古代文学史上地位功不可没,原因有三:第一,奠定了典型散体大赋的基本体制,为后来所沿用。第二,在事物的描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铺叙和排比,大大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第三,可以求新的语言,对新颖词汇的创造性,丰富了文学语言。
三、扬雄、班固、张衡
1.扬雄模拟司马相如的作品作的赋有《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扬雄的赋更注重语言的锤炼和修饰,多一些形式主义。
2.班固的《两都赋》最为有名,一、在赋作中引进重要政治内容,这是以往赋作中没有的;二、扩大了京苑大赋的描写范围;三、在写作手法上,比较注重本地的史地材料。四、在謀局上更为讲究,极其注重描写层次性。五、在遣词造句和语法修辞上更注重节奏美和音乐美。
3.张衡《二京赋》和《归田赋》较出名。前者为京都大赋,后者为短赋且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是一篇标志着辞赋由散体大赋向咏物抒情小赋转变的重要作品。
4.汉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首先,汉赋是一代文学的正宗,且是几千年来延续不衰的重要文体;其次,汉赋预示着文学自觉时代即将到来;第三,汉赋是中华民族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第一次结合;第四,汉赋对后代文学有多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 汉代诗歌
一、汉代乐府民歌
1.【名解】乐府:是我国音乐机关的名称。乐府的功能一是创制歌词乐曲,为统治阶级服务;二是收集民歌,使之入乐,以方便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这些入乐的诗歌到六朝时就被称为乐府诗,从此乐府就成为一种诗体的代称了。
2.乐府诗歌内容主要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如《孤儿行》、《东门行》。二、揭露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十五从军征》、《古歌》。三、反映妇女婚姻爱情生活的诗篇,如《孔雀东南飞》、《白头吟》。四、揭露上层社会荒淫腐朽的生活,如《陌上桑》、《相逢行》。
3.汉乐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几个方面:一、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二、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较以前大为加强;三、汉乐府民歌开始使用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四、体制上的开拓和创造,它有三、四、五和七言的诗歌。
二、《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最早收录于南朝人徐陵的《玉台新咏》,本诗思想内涵深刻,主要表现了三个方面的主题:第一,控诉了封建礼教扼杀人情的罪恶;第二,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第三,对个性美的肯定。(可以看出刘兰芝她不甘受辱、理智、冷静、刚强的个性特点。)
2.《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剪裁精当、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第二,鲜明生动、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第三,精致淳美、表现力强的语言艺术。
3.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聪明美丽,知书达礼,勤劳善良,有情有义;她头脑冷静,处事理智,不甘受辱,性情刚烈。
4.《孔雀东南飞》语言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其一,人物语言极富表现力;其二,描写语言文采烂然,精致淳美,既有铺叙排比之繁华,又能达到烘托比衬的效果;其三,议论语言画龙点睛、简劲有力,第三人称叙事。
三、汉代文人五言诗
1.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2.文人五言诗以辛延年的《羽林郎》成就最高。
3.《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4.《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汉末下层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不满,抒发他们因为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忧伤,展现他们痛苦彷徨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现实绝望的消极心态。《古诗十九首》分为两类:一类是伤时失意之作,如《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二类是游子思妇之作,如《客从远方来》、《青青河畔草》。
5.《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表现在:第一,善用比兴,寄托深远;(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第二,抒情曲折,深挚感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第三,语言浅近凝练,质朴自然。(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