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迁碑与张姓起源的相关问题

标签:
张迁碑陈留张氏张姓起源 |
分类: 张姓研究 |
谈到《张迁碑》,了解它的朋友可能会立即联想到它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历代书法家和学者都从书法角度出发对《张迁碑》进行了研究品评,但是却很少有人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研究过它的碑文内容,尤其是碑文中关于张姓起源的信息。本人将从张姓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谈一下《张迁碑》的重要价值。
http://s15/middle/7a38f3d3hb0175118011e&690
张迁碑
《张迁碑》全名《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简称《张迁碑》,实际是颂德碑,并非墓志铭(墓志铭一般立于原籍地)。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后被埋入土中,明初为山东东平农民发现,现藏于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
http://s8/middle/7a38f3d3gb009955d225c&690
东汉谷城
http://s12/middle/7a38f3d3gb00a63d30aa8&690
东汉陈留郡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宇,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宾,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暨于君,盖其繵纟连。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不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期,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哲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也。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于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芾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祚,亿载万年。
文中记载张迁为陈留己吾人(今河南宁陵西南),陈留在春秋时期为魏国国都,称为大梁(今开封陈留镇),秦设陈留县,西汉时期设陈留郡,辖外黄、尉氏、浚仪等17县,东汉增设己吾县。
陈留是张姓重要的聚居地,战国著名外交家张仪就是大梁人;西汉开国功臣张耳也是大梁人(张耳与张仪同为魏国张氏后裔,但二人关系不明,谱家谓张耳乃张仪之后,本人认为二者一定是直系关系),张耳之后世居陈留外黄县,张耳曾任外黄令;前凉国创始人张轨是张耳十七世孙,张轨祖父张烈也曾任曹魏外黄令。
另一位西汉名臣(御史大夫)张汤之后东汉外黄令张升(富平侯张放之孙)是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隋唐以后陈留发展成为张姓著名郡望,宋代《广韵》将陈留列为张姓43个郡望之一。
文中没有提及张迁与张仪、张耳等人的关系,这是由于时间久远、又缺乏资料记载的原因无法查证,所以才将张良(颍川城父人)、张释之(南阳人)、张骞(汉中城固人)等籍贯不同、没有血缘关系的张姓人物罗列出来。尽管文中并没有直言张迁就是某某人之后,但是已经带有后世攀附先祖的嫌疑,这与本文的文体密不可分,本文是表颂(就是歌功颂德)已故长官的文章,全篇充满溢美之词,夸张、不实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此外,文中也没有提及张姓起源的问题,例如张姓与挥公的关系,说明当时的人还没有如南北朝以后那种攀附祖先的观念,因为攀附祖先的最初目的就是为现实服务(满足虚荣心和权力地位需要),更确切地说就是为当时的人们提供跻身名门望族行列的凭证,而名门望族则是魏晋南北朝以后主宰中央和地方政治的主要群体。而东汉末年虽然地方宗族势力不断壮大,但是还没有形成影响政治格局的力量,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还比较弱小,人们也没有必要做攀附祖先、数典忘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