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2011-04-08 09:17:24)
标签:
说课稿教育 |
分类: 教学一隅 |
五年级《可能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知识内容。本课主要教学课本第99页-100页的“等可能性问题”,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内容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在三年级已经接触过《可能性》的内容,已经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对于新授课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只是要让其通过猜想、实验、小组合作等手段,使其对这节课的内容由定性向定量过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理解并学会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2)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四、 设计理念:
本课例的设计主要遵循《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情境化、活动化、生活化等理念,对课本例题和练习进行重新编排和组织,使整节课充满活力和生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二)观察体验,动手操作;
(三)实践深化,发展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猜球的颜色和摸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通过猜球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自然地引出课题。进而以游戏的不公平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观察体验,动手操作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
1、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足球赛开赛时裁判是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谁先开球的规则。引出问题:“你认为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先开球是否公平?”进而引导学生猜想抛硬币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各是多少?为什么?学生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有了初步的感知。
2、实验验证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这个活动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小组活动,动手操作,体验等可能性的生成过程,层层推进,从而验证了实验前的猜想是科学的,正确的。再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练习巩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这一部分主要是及时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去判断和解决等可能性事件的问题。
(三)实践深化,发展能力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等可能性与游戏的公平性之间的关系,我设计组织学生亲历“感性体验—理性建构”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分步设计了定先后、选骰子等环节引进可能性为三分之一、六分之一的教学,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去探究自己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由主动探究等可能性的知识,到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学生体验到游戏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数学含义。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最后,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感受,教师进行全课小结,并延伸出概率的小知识,渗透了数学文化教育,让数学课在充满趣味和活力的同时更有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我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语言的评价等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给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