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志博学质朴方正(校训解读)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 |
分类: 教育研究 |
“笃志”、“博学”最早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的“笃”,是专一的意思,“志”即志向,合起来是“志向专一”。就是说要立定志向,坚定不移,始终如一。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应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当然,就个人而言,志向可以是当科学家、当文学家、当管理者等等,只要这些志向同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就都是远大的理想,就值得坚持不懈地去追求。
“博学”的本意是广泛地学习。学习是立身之本,也是实现自己志向的途径。怎样才是博学?这就要求同学们认真对待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不要重此轻彼。对待学习,既要学好课内的知识,也要涉猎课外的内容,还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社会中学习。要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发扬我校业已形成的“勤奋、文明、朴素”的学风,做到学有专长,学有特色,学有方法,学深学透,学有所成,学出水平。
“质朴”,出自《汉书·夏侯胜传》:“胜为人质朴守正。”这里是称赞夏侯胜有着朴实正直的人品。我们所说的质朴,也就是这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正直朴素的品格和精神。它首先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讲求实事求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其次,它要求我们在言行上,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与人相处要真诚友善,在生活上,不尚奢华,只求朴素、大方、得体。
“方正”,出自《管子·明法》:“明主者,有法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方正即是正直,是指人的一种可贵的品行。正直的人应能做到作风正派,是非分明。他们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维护真理而斗争,同时也敢于为真理改正自己的错误。正直的人对国家的政策、法规能自觉遵守,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严格执行,与同学相处,既讲团结,又讲原则,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总之,校训这四个词的含义,概括起来,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广博精通的学识本领,要为人正直、品行朴实。
校训是我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体现,是全体三帆人共同信守的准则。让我们用行动践行校训精神,努力奋斗,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