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使自己的“大脑盖子”掀翻了。这时原本可爱如天使的他们,就变成了一个个面目可憎的“小怪兽”。想必这样的场景我们或多或少都见过:躺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歇斯底里大声尖叫的……分分秒都足以让我们或束手无策,或暴跳如雷。最常见的结果要么是家长向孩子妥协,孩子心满意足,下次继续;要么家长把孩子痛打一顿,以彰显自己的权威。这些都不是太理想的结果。那么,让我们避而不及的
“情绪怪兽”来了,怎么办?
1. 拥抱、接纳
为什么往往在我们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引发孩子情绪的轩然大波呢?因为在整个童年和青春期,大脑自始至终都在成长和学习,负责情绪调节、冲动控制以及更“成人化”的推理形式的大脑前额皮质,至少要到25岁才能发育充分。3—6岁的孩子还不能、还不会很好地自我调节。
知道了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面对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成人往往迫切地想解决问题,但是孩子却相反:只有较好地处理了情绪,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处理孩子的情绪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你的接纳度越高,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我们可以温柔地抱着孩子,轻轻地抚摸着Ta,让Ta知道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爱Ta。如果孩子太气愤而无法接受拥抱的话,可以告诉Ta:等你感觉好时,你可以随时来找我,我真的想抱抱你。然后转身走开。通常,孩子会立即或者过一会儿跟过来,要求你抱一抱。
2. 倾听、共情
中大班的孩子大多可以明确地说出来自己出现情绪的原因,我们只需要认真地倾听就可以了。有些托小班的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有限,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说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已知的信息,如果没有的话,我们要试着去猜。当你发现把孩子出现情绪的原因说出来时,孩子就会感觉自己被理解了,这时Ta的情绪就会平复一些。
正面管教里常用“你句式”来帮助我们表达共情,具体是这样的:你看/听上去_____(情绪词汇),是因为
____(情绪产生的原因),你希望_____(孩子的意图)。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来描述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意图。比如:“你看上去很伤心,是因为你想妈妈了,你希望现在就能见到妈妈。”
3. 肯定、限定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行为有对错之分。不管孩子的情绪是开心的、兴奋的,还是伤心的、愤怒的,我们都要尝试去理解、接纳和肯定。随着情绪而来的行为,则不然。有些孩子生气时会扔东西,会动手达人,会破坏环境。我们需要明确地告诉Ta: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
___(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我希望
____(表达自己的期望)。让孩子知道行为是有底线的。
4. 启发、选择
托小班的孩子,往往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在他们的情绪平复后,我们可以试着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事情上,比如他喜爱的玩具和图书。
有些刚入园的孩子,通常会因为很想妈妈而伤心,不愿意去做其它事情。这时就可以告诉Ta:我知道你很想妈妈,我愿意帮你找妈妈,你能告诉我妈妈的样子吗?孩子很难完整地描述妈妈的外貌特征,可以用选择性问题来让孩子作出选择,比如:妈妈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穿的是裤子还是裙子,个子高还是矮……
除了语言上的描述之外,还可以拿画笔画下来。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对妈妈的思念,又让孩子慢慢地合上“大脑盖子”,开始思考问题,从“情绪脑”重新回归“理智脑”。
中大班的孩子,在他们的情绪平复后,就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来让他们思考。比如:你是怎么想的,对此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彼此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选择可行的方案来让孩子进行选择。方案既要尊重孩子(孩子愿意),也要尊重自己(自己能接受),还要尊重环境(不破坏环境)。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和收获。当下次孩子的情绪怪兽来临时,我们都能镇定自若,不再“谈虎色变”。
景园小二班
李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