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们都深有感受,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总会有层出不穷的状况,而面对孩子常常的出现的“任性”“哭闹”“捣乱”“挑战权威”等行为,我们常常斗智斗勇,可是有时温和说教没用,大吼大叫不行,深深的无力感袭来,内心一片焦灼,只得压制内心要发怒的冲动,扶额一声叹息。
案例:班里一个小朋友有时午休后会有起床气,这天起床后他坐到床边大哭,老师一边劝慰一边帮他穿好衣服,可是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哭声越来越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老师们便轮番上场去平复他的情绪,想把他从卧室里带出来。
A老师一边想要抱抱孩子,一边开始进行一番温柔的劝说,“宝贝,来,不哭了,我们一起出去吃水果吧,你不是最爱吃苹果吗?我陪着你,带你一起去哦!”“我不!我不!我就不!”A老师被孩子挣扎着推开,欲哭无泪地退场。
B老师收起脸上的表情,佯装生气走到孩子面前,“哎呀,你都哭了这么久了,嗓子疼不疼?我都觉得很疼了。没关系,你如果想哭的话就哭吧,我会在这里陪着你。”孩子哭得更大声了,B老师无奈摇了摇头。
C老师登场了,她进去不到一分钟,孩子便带着笑容出来了。她是这样做的:
C老师走到孩子的身边,用游戏的口吻说,“咦?这不是我勇敢的奥特曼吗?你怎么啦?是不是你的能量消耗光啦,让我感受一下你还有没有能量吧?”
C老师说着便用手摸摸孩子额头,一本正经地感受着,顺势在他身上来挠痒痒,孩子瞬间破涕为笑了。紧接着C老师牵起孩子的手,“果真没有能量了啊,快快跟我一起吃点东西补充补充能量吧!然后我们一起奥特曼变身!” 孩子很配合地一起走出了卧室,刚才的情绪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C老师难道是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只是“游戏力”在起作用。
我们都知道孩子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非常热爱游戏,游戏就是幼儿的生命力。老师经常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使用游戏,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和孩子互动,让孩子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其实孩子的行为引导,不是必须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地进行,让游戏发挥它的力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游戏的加入也能轻易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大人的无奈及怒火,避免了成人和孩子之间剑拔弩张的对立状态。
当孩子处在负面情绪中,说教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让2岁多的孩子能够听得到道理并去约束自己的行为简直是天方夜谭;吼叫可能会起作用,可是孩子的情绪可能就此被压抑,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积累越来越多,势必形成情感创伤;冷淡面对,让孩子自己舒缓情绪,成人等待时机去介入有时是个有好办法,有时耗时长,孩子会长久处于不良情绪中没办法自己消化掉。
游戏力要怎么发挥作用呢?
一、 成人需要了解幼儿,建立情感连接
成人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陪伴和关注,通过观察和互动了解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多一些爱的表达和拥抱,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以此来建立情感连接。当我们足够了解孩子,能够弄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孩子情绪的源头,便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互动游戏,不着痕迹地修复孩子情绪,矫正孩子行为。
例如,早上入园孩子情绪不好,低着头小声哼哼着拉着妈妈的手不愿松开,和妈妈分开的时候含着眼泪:“妈妈,你不要走!”
这个场景在幼儿园里很常见到,一般情况下老师接过孩子便开始用各种办法去安抚孩子的情绪。一般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常用,“学校里有很多蜗牛爬出来了哎,我还看见了一只蜗牛爬上了很高的窗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当然是建立在老师对孩子了解的基础上,了解孩子会被什么样的事物吸引。
二、游戏可以是日常中随时可以发生的简单互动
游戏并不单单是传统的游戏,可以是简单随意的互动。可以是使孩子欢呼雀跃的抱着转圈圈,可以是比一比谁能更长时间保持“木头人”,可以是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小小互动。
例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列队时,孩子随意走出队伍、大声喊叫、奔跑、推搡的行为时有发生。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模仿各种不同动物的样子来列队走路,像小猫轻轻踮起脚尖,像蝴蝶温柔煽动翅膀,孩子们专注于模仿,不知不觉安静下来,沉静下来。
三、矫正孩子行为,成人需要平心静气,转换思路
当孩子破坏规则或者屡次强调却依然照旧,已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成人很容易身心疲惫,陷入自己情绪的旋涡,结果事情越来越糟。其实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心平气和,坦然接纳孩子,弄清楚孩子的用意,然后灵活转换思路,坚持原则的同时,试试游戏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起联结,使用游戏的方式把我们的爱和关怀,理解和鼓励,原则和希望一起传递给孩子。
比如说孩子在午休前兴奋地喊叫声停不下来,我们用悄悄话的形式,看一看用最小的声音谁的耳朵那么灵敏还可以听得到。
比如在孩子不愿意刷牙的时候,讲一个“小熊不刷牙”的故事,向孩子求助不刷牙的小熊牙齿生了病可怎么办呢?
四、游戏让成人放下身份,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
父母及老师的威严身份,总是让成人时时考虑大局,一旦情况超过自己的掌控范围,便会板起脸来,使用自己的权威了。而游戏恰好可以让成人放下所有的身份,用孩子的方式去互动,这样可以让成人能够更好地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走近孩子,融入孩子的世界。
例如,孩子生病害怕打针,吃药。成人模拟游戏场景,让孩子去当医生,成人去当病人,把紧张害怕演绎出来,再用自己的勇气去战胜恐惧。孩子会了解到自己的胆怯并不是孤单存在的,及时是身为成人的父母也会有的,而我们的要一起面对去克服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质,而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从来不是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可以给出答案的,在行为引导的道路上家长和各位老师同仁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求索,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并适合当时情境的方法。
——Yoland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