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杂谈 |
分类: 绿地老街校区 |
五一假期前夕,长久伏案劳碌或琐事缠身的成人期盼从假期中得到舒展和喘息,孩子们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小长假也有自己的期待和盼望。他们期盼的会是要经历同平时不一样的生活和体验,孩子的欢喜和愉悦都表现在脸上,整个教室里的氛围也比平时活跃几个度。可是一个孩子紧锁着的眉头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看起来不开心,我变着法得询问并没有什么收获,几番互动游戏之后他情绪慢慢好了起来。我去办公室进行一些文案工作,心里却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用丰富的物质,倾尽心思去养育的孩子却时常不快乐?”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听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一、成人给予的并不是孩子需要的
很多孩子在家各式各样的玩具琳琅满目,女孩的娃娃,男孩子的车车,孩子想要的玩具家长即便掏空心思都要满足。
孩子们在玩玩具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家里也有这样的玩具,我家里的玩具可多了。”但接着却无法和同伴有良好的互动。
玩具对孩子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孩子要学会如何去利用玩具获得幸福快乐的体验,比如父母陪伴孩子探索玩具的不同玩法;引导孩子有效加入同龄人的游戏中;懂得分享和等待的意义。孩子周围的玩具不在数量有多庞大,而在于在玩耍和游戏的过程中能否获得真正的愉悦感,并助力孩子各方面的成长。
二、成人的过度关注和对孩子行为的过度解读是焦虑产生的根源之一
现在的很多孩子有父母、祖父母等其他家长围绕在身边,满溢的爱紧紧包裹着孩子,有时候难免透不过气来。比如,吃饭的时候餐桌上各色的菜品集齐了所有的营养,一家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一个孩子身上,“来,吃口青菜吧!”“吃饱了吗?再吃几口吧!”孩子吃饭这件平常的事情往往升级为非常重要的家庭大事,可孩子挑食、偏食,不会自己吃饭依旧成为了难解的问题。其实,孩子才是需要掌控自己温饱的人,有时适度的饥饿感才是唤起食欲的最佳方法。
孩子偶有上学哭闹的情绪,“是不是幼儿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是不是和小朋友发生了什么摩擦?”家长可能便无法停止一场猜心游戏,揣测各种可能的原因,心情也跟着一起焦虑起来,可往往孩子和爸爸妈妈分开之后,很快便稳定了情绪,投入到了幼儿园的玩耍中了。很多时候成人需要用平常心理性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以观察者的角色去仔细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倾听者的角色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以帮助者的角色去疏导孩子的情绪,开解孩子面对的困与惑。我们最不应该做的是决定者和保护者,按照自己的理解为孩子做决定,或者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冲到最前面为孩子扫平一切问题,结果反而让孩子错失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三、快乐和幸福源于孩子的感知力,也是通过自身努力尝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孩子的快乐并不建立在外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之上,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而不是所有家人都围绕着去服务的对象,对孩子的尊重也体现在给予孩子一定的家庭任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量和责任。感受到自己有能量的孩子会热爱生活,善于发现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生活中的美好,快乐其实很简单,一朵小花、一只瓢虫,一片树叶,都可以让孩子感知爱和生命的温度。
而各种需求被即时满足的孩子也往往未必更快乐,被一味顺从习惯的孩子遇到一些不顺心就会情绪崩溃,无所适从。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经历去获得,在过程中去挑战自己,完成一项没有进行过的任务后感受到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快乐弥足珍贵。
四、真正了解孩子的成人会抓住教育契机成就孩子的非凡时刻
当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完成了一件作品——一个南瓜,一个蓝色的南瓜。他可能面对情况如下:
1)“南瓜都是橙色或绿色的,为什么你要做成蓝色的呢?”
有的成人急于给孩子纠正“错误”,并科普正确的世界观,想要孩子正确地认知世界,他们会一再地强调南瓜应该有的颜色,期待孩子修正自己,给出正确答案。就像孩子刚对书写感兴趣,最开始尝试写数字、字母都是倒着、反着去写,大人总忍不住去纠正“你错了!”可这样的否定可能扼杀孩子的自信和创造力,南瓜颜色知识就这么多,轻轻松松能掌握,可孩子的创造力却是难得的。
2)“哎呀,你的南瓜好特别呀,为什么和我看到的颜色不一样呢?”
“因为这个是魔法南瓜!”
有的成人不急于否定孩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当孩子出现不一样的答案时,我们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思路,赞同孩子的观点,褒扬他的创造力,他便有了继续创造的动力。
3)“原来是个魔法南瓜呀,真是个好主意,很有创造力!我好喜欢你的南瓜!”
“可是我的朋友说我画得不对,画错了!”
“哦,这样啊,他可能有不一样的想法吧。没关系,不要在意,你不用做到每个人都喜欢!”
如果聊天继续,从一件南瓜作品可以聊到人际交往,在鼓励孩子去进行自我创造的同时,可以疏通孩子内心的郁结和不愉快, 让孩子正视自我,在不同的声音里坚持真正的自己。
从一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的谈话里,在场的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有些还颇值得深思和探讨。教育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却有着很开放包容的态度,很幸运在枫叶小熊遇到这么一群人,这么一群老师,他们努力从未停止过学习、思考,有关教育话题的探讨不光发生在工作中,即便是茶余饭后、闲暇时刻、休息聚餐这些也是永恒的主题,孜孜不倦地探寻每个教育细节,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只因我们所做的是关乎人的灵魂的事儿。
Yolanda 绿地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