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非语言沟通

标签:
中二班tiffany杂谈教育 |
分类: 绿地老街校区 |
中班的孩子,脱离了小班时的稚嫩乖巧,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又无法像大班的孩子能够把持自我的平衡。细听孩子的对话:这是我先得到的!你凭什么这样对我说话!我不喜欢这样!我们玩这个游戏吧!听我制定的游戏规则!他们心里有一个大大的“我”,也有一条严格的规则界限,凡事追求绝对的平等,“不公平”一定是会在班级中引发热议的。我们每天都在听孩子们振振有词的沟通,听起来似乎很是在理,却是公说公、婆说婆,各有各的理。
户外,孩子们在进行团体操的队形练习,只听到A大喊一声“你凭什么对我说”废话”!”随即队伍中发生了争吵,为了不影响团体的练习,我请两个小朋友暂时离开队伍,把问题解决。他们两个走到操场一旁,立刻继续刚才的争吵。
A面红耳赤的对B说:“你凭什么说我讲的是废话!”
B说:“你凭什么踢我!”
A说:“我踢你是因为你不尊重我,你说我讲的是废话,你凭什么剥夺我讲话的权利!”
B伸出手指着A说:“我说不说的是废话,我没有剥夺你说话的权利!”
A说:“我在和C说话,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现在还用手指着我,你凭什么指着我!”
B看看我,A也转头看看我,看我不讲话,两人继续开始争吵。
B指着A说:“你以为你会跆拳道你就可以随便踢人吗?”
A说:“那还不是因为你,说我讲的是废话,还不让我和C讲话,你凭什么管我!”
B不知如何是好,对A说:“打人就是不对!老师没教过你吗!”
B听后立刻对我说:“Tiffany,我没有打人,她刚才都把手放在我的头上想要打我了。”
听到这里,我大概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A想和C说话,但是B在和C说话,不想让A加入他们的谈话,就对B说:“你废什么话!”
我回应B:“这个时候你应该保护好你自己。”A立刻反驳:“他踢我了,我没有打到他。”
我回应:“踢人不对。跆拳道是用来健身的,不是用来在幼儿园打架的。”
A说:“她刚刚说我讲废话。”
我说:“这听起来太糟糕了。”
两个小朋友不再讲话了,我问他们:“问题解决了吗?还要不要继续吵。”
这时,我听到B对A说:“对不起,我不该说你讲废话。”A听完,对B说:“对不起,我不该用脚踢你,还好你躲开了,我没有踢到你。”
当我回忆这段对话的时候,依然觉得那么有趣又温暖,为了维护自己说话的权利,和同伴义正言辞的辩论,这是孩子们之间的沟通。沟通有许多形式,平静的沟通,激烈的争吵,非语言的关注。两个孩子,各执一词,最后问题在沟通中悄然解决,这时孩子们需要的只是有一个人正在关注着他们就足够了。
家长们也会与孩子进行沟通。或许是离园后回家的路上,分享这一天的见闻。也会是进餐时间,在餐桌上享受美味的同时分享一天的收获。也许是睡前的亲子时光,回顾一天的经历,分享自己的见解。这些可能是一些正面积极的沟通,孩子也有淘气的时候,遇到不好的行为,家长可能会对这样的行为喋喋不求,恨不得说一次孩子就能立刻记住,改正不好的行为,这往往会出现“说了多少遍就是记不住”的无效沟通。最终,孩子不想听了,家长愈加焦虑了。沟通不仅是听和说,非语言的交流也很重要。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
沟通的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为了让沟通更有效,父母们也一定要注意灵活的使用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次握手,也可以是沉默,一种身教。微笑饱含赞赏,眼神。充满深情,拥抱传递安慰,握手代表鼓励,沉默预示否定,身教是一种示范。这种非语言沟通也许是一种不可言传的高效率沟通。
亲爱的家长,请不要吝啬您微笑的眼神。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够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就像太阳穿过乌云,带来温暖。有一位妈妈在博客中列举了对孩子的微笑时刻:
当熟睡的孩子睁开眼睛时,笑一个。
当接宝宝离园时,笑一个。
当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笑一个。
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笑一个。
当与孩子共同游戏时,笑一个。
当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时,笑一个。
当孩子面对困难而沮丧时,笑一个。
亲爱的家长,请不要吝啬你的拥抱。
身体上的疏离势必导致情感上的疏离。孩子出现敏感、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等情况,与孩子缺少身体语言有了很大关系。孩子每天至少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温暖的拥抱。
亲爱的家长,必要时,请您尝试沉默。
美国教育学家塞勒.赛维诺说过:每个人在犯错之后,都或多或少有沮丧和后悔的心理。面对性格好强的孩子,与其喋喋不休的唠叨其错误,倒不如保持沉默,给他们认识错误的空间。年幼的孩子经常出现不良行为,并非是因为孩子道德方面有问题,而是受外界影响,模仿他人行为出现的问题。用沉默对待不良行为,当孩子的行为无法得到父母的反应,不良行为就自然停止了。
亲爱的家长,请您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早就一个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入“一流”的幼儿园和“一流”的学校,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在“一流”的家庭里接受熏陶。父母给孩子的示范比口头的说教更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