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做你的朋友好吗——被拒绝幼儿人际认知问题解决之刍议

标签:
被拒绝人际认知问题 |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
“你手里的这块积木让我用一下吧?”
“不行,我还要用呢!”
“那我们再也不是好朋友了!”
“呯”
那块积木被扔到很远的角落,两位小朋友气的脸红脖子粗,最终被老师强行分开并进行劝说,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才得以终止......
以上是一则发生于大班区角活动时的真实场景,场景中的男孩小A(化名)是本文所述“被拒绝”幼儿群体中的典型代表,他很聪明,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且喜爱冒险,但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同伴的交往风格常常是场独立型,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话语方式比较直接,不善于多用委婉礼貌语气,“被拒绝”是这类孩子最怕面对的问题,一旦在交往中被拒,他们的情绪会迅速产生变化,对对方出言不逊,甚至想要做伤害对方的举动,我们把这类幼儿出现的问题称之为“人际认知问题”,是指因人际认知出现偏差而产生的人际问题,幼儿人际认知问题是儿童心理学研究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是认知——行为心理学治疗体系中的重要范式,又称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简称ICPS),是当前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系列方案。
在教育多元化发展、社会大众对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学前教育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幼儿在家中百般呵护,来园中更是受到老师们的贴心照料,久而久之幼儿人际认知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若不加以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类儿童会渐渐形成社会性薄弱的问题,如攻击性强、不能忍受等待、难以应对挫折、社会退缩以及同伴关系较差等。
综上所述,造成幼儿人际认知问题的原因有许多种,分为三大类,即原生家庭的显、隐性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的针对性训练缺失;孩子先天性生理心理问题造成的交往障碍。究其原因,方能治其根本,以下就以关系最为密切的家、校两个干预方为主对幼儿人际问题解决策略进行阐述。
1.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2.区角活动中礼仪教育的渗透
3.原生家庭的协同教育引导
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大成长环境,而身在其中受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样会影响孩子各方面发展,尤其是家人对孩子人际交往风格的影响,这种原生影响是自然发生,有正面的、负面的,也有显性的、隐性的,从教育心理学的维度讲,家庭风格分为权威型、民主型、溺爱型、忽略型四种,一般来看,溺爱型与忽略型家庭风格教养出来的孩子易产生人际认知问题,“被拒绝”幼儿群体中也有一部分是受这种家庭风格的负面影响,前者在家中受到过分宠爱,集体生活中这些孩子往往不懂得分享礼让,常与同伴发生矛盾,而后者风格则会使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特立独行,独来独往的他们也并不懂得更好地融入集体;权威型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听话,常常服从于幼儿园的规则指引;最佳家庭风格是民主型,民主型家庭的家长通常恩威并施,家庭中有爱与关怀,也有原则与底线,这种家庭风格教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且温和,懂得礼让分享。由此可见,人际认知问题的产生中原生家庭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若家园不达成一致,园中的各项技能训练与引导将会是低效的,甚至会对教师的教育进程带来阻碍。因此,家长应注意在家中的一言一行,毕竟孩子自呱呱坠地以来面对的第一对人际关系就是子女之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朋友,除了要做好榜样之外,也要协同幼儿园一起引导孩子,家园共育,同时还可以多带孩子参与社交活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喂!你过来和我一起玩球吧!”
“我不想。”
小A在户外活动时再次被拒,生气地大喊对方的名字,被老师拦下并对其安抚。
“亲爱的小A,你若想和他一起玩,或许可以试着改变你的语气,有礼貌地向别的小朋友提出邀请,大喊大叫呼来喝去的方式会吓到他的。”
在老师的鼓励下,小A走到小B身边,语气和缓了许多。
“小B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玩球,可以吗?”
“嗯...那好吧。”
“哈哈,你真好,让我做你的好朋友好吗?”
“好呀,一起玩!”
......
那天的午后,阳光从湛蓝的天空中倾落而下,耀眼而温暖,孩子们在绿茵草坪上奔跑、跳跃,那一张张童稚脸庞,那一个个烂漫笑容,想必是我们共同的心之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