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温暖与感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规则意识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天骄华庭校区 |
新学期开学两个月有余,一直以来,想书写一些关于加方课堂的那些触动、感想,受制于身边一些细枝末节琐事的困扰,一直没有动笔,有时,也许是为自己的懒惰寻找一些还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但是,慢慢地发现,内心越是拖延,大脑记录下来这些感触的想法与感受就越是强烈。与其纠结,使用文字试图去缕清这些思维的逻辑,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从2017年9月份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在天骄校区中大班推行了中加方教室项目,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更为纯粹的浸入式英文环境。原本担心已有的计划、方案会考虑不够周全,和园长、保教主任商量、讨论的结果是,推迟一个月时间,先进一步完善方案,一个月之后进行落实。当与外教Chris沟通时,他阐述了自己希望从第一天进行落实的原因:如若一个月之后落实,所有的加方教室(浸入式英文教学所使用的课室)规则仍需从零做起,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实行呢?细细想想,倒也的确如此,做中学有做中学的优越性,迟早需要迈出这一步,早点去思考、解决这其中的问题,倒也未尝不可。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了,他所描述的“加方教室规则”是什么?
首先,为孩子提供有秩序的、有准备的环境。意大利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引用生物学的“关键期”,提出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属于其中之一,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品的要求上,如若成年人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孩子的智能也无从建构。对于秩序的追求,是孩子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建立内在规则意识和形成良好秩序感的基础。在加方教室,所有的桌子、椅子有其固定的位置,不会轻易改变,孩子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每一活动的下一步骤是什么,例如,Circle Time之后的过渡环节。不同区域、不同区域的椅子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过渡到不同颜色的词汇,例如蓝色的Puzzle Center会在椅子靠背处使用蓝色把Puzzle这个词汇粘贴上去,当孩子进行归位时,即使不认识Puzzle,通过颜色就足以把椅子顺利地归位。相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会更加内化相应的规则,而班级的秩序感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归属感。
其次,在加方教室——全英文的环境下,尽可能多地使用英文进行交谈。为此,Chris使用诙谐幽默、亲自示范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寻求帮助,从Can i help you到Can you help me,从Can i play到I want句型,I want a writing marker, please. I want a coloring marker, please. I want Lego please. 起初,我的内心在打鼓,这是否可以奏效呢?是否是有帮助呢?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当我们致力于去建立、维护规则时,孩子总是能够很好地去遵守、去执行,孩子是最能够遵守规则的人,而往往打破规则的倒是成年人本身。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与教科研中心Eileen去年关于“规则”的谈话,关于规则,应该如何去把控?在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平衡,究竟拿捏到何种程度,才算的上是合适?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的思考,不同思维的碰撞,会给我带来不同的启发。当时,我们聊到了中西方关于规则的一项研究结果,研究提到,在孩子幼年时期,西方国家的父母对于孩子相对比较严厉,会有非常明确的规则,随着孩子长大,当孩子对于一些规则内化之后,规则也会愈发宽松一些,而那时正值孩子青春期之际,孩子有更为明确的价值观时,较少的规则不会限制孩子,而较为宽松的环境,也更有助于孩子创造力、自主性、兴趣的发展。与国内相比,在孩子年幼之时,大部分家庭对于孩子没有规则,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长大了就明白了,就懂得了,就理解了,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会尽可能地满足、纵容,并美其名曰,这就是爱。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时,父母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使用各种规则去对孩子进行“五花八绑”,成长过程中较多的规则,限制了孩子的成长。这让我想起了成年人因为心存侥幸,脚踏高铁铁轨而遗憾离世事件,让我想起为了逃票,翻阅宁波一动物园围墙而被老虎吃掉事件,当没有规则时,是多么的可怕?最基础的人身安全没有办法顾及时,妄谈去爱。
那么是否存在一些最基础的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呢?虽说规则是主观的,是人为制定的,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思考过后,似乎感觉倒也真实的存在。例如,红灯停、绿灯行,还记得原来在广州街头时,一妈妈带着聋哑孩子过马路,绿灯转红灯的那一瞬间,妈妈带着孩子继续往前行走,孩子使用自己的胳膊拉了拉妈妈,指了指红灯,妈妈微笑着抱了抱孩子,母子两人一直等到红灯转绿,直到通过了马路。我想,这是关乎人身安全的规则。即使在一个过马路横冲直撞的城市,能够谨守这个规则,最起码不会为他人增添麻烦,也尽可能地顾全自己吧!从这个角度讲,何尝不是为自己负责任的行为呢?
在幼儿园里,在MapleBear,是否存在如此的教育契机呢?当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种种司空见惯之时,似乎会愈发少地去思考有些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中所提到的“习惯化”吧!当你希望达到“去习惯化”状态之时,需要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惯性,需要一些其他刺激去激发大脑,才可能会达到改变。在MapleBear,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来自不同国家的教师有不同的文化与教育背景,万圣节活动前夕,幼儿园走廊、扶手位置,进行了相关的环境创设,外教Chris发现孩子们下楼梯的时候会把手从扶手上面直接滑下来,于是,他告诉孩子们,下楼梯的时候需要抓住扶手,走几步,手放开,抓住下面的扶手,再往前走几步,原因是,当你抓住扶手下楼梯时,当没有站好、快要摔倒时,凭借扶手的力量会保护你,不会让你受伤,其次,扶手旁边有万圣节的环创,当我们把手从上面直接滑下来时,会破坏这个环创,而这是其他老师辛辛苦苦布置的。接着,他亲自示范,引导孩子了解,什么是grab the rail,而不是slide the rail。当孩子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时,在经过又一次的示范之后,重新去尝试如何以一个更恰当的方式下楼梯。在这个过程中,Chris使用了大量的英文,配合上动作示范,孩子们对于语言的吸收力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大多数都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去上下楼梯。
一件上下楼梯的故事发生在浸入式英文的加方课堂过渡环节之中,关于“规则意识”,不同思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规则”有不同的诠释,同样,在教师的教育智慧方面,如何能够做到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相信也会各持其词,有的老师会一遍遍地强化,一遍遍地讲解,有的会以讨论的形式出现,而在Chris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具备教育智慧,能够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积极灵活做出调整的老师,他能够把每一件事情讲得清楚、明白,简洁、可操作,例如,下楼梯时,one hand on the rail,grab the rail,walk downstairs(一只手放在扶手上,手握扶手,下楼梯),此外,通过亲自示范、讲解、练习的方式,不断强化,在中方教室时,能够听到孩子们告诉我Chris讲的是什么,每每这时,为他们能够领悟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一件事情的要求时,感到欣喜。
随着孩子们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希望他们可以更好,因此,对于孩子们,老师们是有要求的,而这种要求基于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基于MapleBear的课程大纲,基于孩子有吸收力的心智,基于这个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基于这个优秀学习品质培养的阶段。
在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平衡之间,我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规则意识实践篇章给我们树立了些许典范,也足以让我们去思考关于规则的种种。《父母效能训练》中提到,父母与教师都不是神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都会犯错误,以一个更加平和的状态去陪伴孩子成长,做一个真实而有温情的人。在追求教育的道路上,我想有坚定的方向,持续不断地努力、调整、改变、完善,尽到自己的本分,于教育而言,也许,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