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哪种文化,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天至少要吃三顿饭,所以成人在饭桌上的言行每天至少重复三次,在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比学校的功夫还要深刻.所以成人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实际是在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多方教育,尊重与被尊重等等,因此切不可小看.
在学校同样,注重孩子用餐的每个细小环节,上个月在微信看到一篇有关日本小学10块钱的午餐,有感而发的一个自制餐垫(孩子们使用餐垫后更加会维护保持整洁的桌面和地板)日本提倡“食育”精神,除了吃,还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日本有些细节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自己,比如:小学生出门所带的午餐物品,都是由各种收纳盒和收纳袋分类归置等等,哪怕孩子出门扔个垃圾都会注重到是投放可回收物还是不可回收物.
下面也分享一下Nursery1在班里已经形成的用餐文化,同样也是对关心孩子“吃饭”的家长们一个交代.
1.餐前分享环节摆好餐垫
2.停播音乐后,孩子们平静下来,老师和孩子一起有感情地朗诵“餐前颂诗”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赋予食物的感恩之心.朗诵完毕,老师说:“请小朋友们用餐!”孩子们说:“老师,辛苦了!”
3.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允许孩子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温柔地与邻桌交谈.培养孩子餐桌礼仪的教育时机,轻拿轻放,嘴里有食物不说话,喝汤或咀嚼食物时不发出声音,孩子请老师添菜时要说:”请帮我添...““谢谢老师”等礼貌用语(餐厅语言以英文环境为主)
4.用餐时间可给孩子启蒙健康教育,包括:营养知识,健康食品,卫生习惯,发展自主能力等等,鼓励孩子尝试新的食物
5.就餐期间播放轻柔优美的就餐音乐,音乐不可太大或太小,只作背景音乐,营造家庭式的愉悦氛围,要求孩子坐直,椅子往桌子里推进,确保对着碗吃饭,避免洒饭菜.
6.老师不强迫孩子吃完碗里的饭菜(盛饭时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量要求)但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个别差异和偏好,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自我概念
7.就餐时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能力,发展孩子的小肌肉精细动作能力,用餐后自己擦嘴,漱口,清洗餐垫,养成良好的常规
8.孩子把最后一口饭咽下去后才可以离开桌子,先推椅子,再送餐具,轻轻的放到指定的桌面分类码放.回到位置整理自己的桌面及地板.
9.在规定的时间点收餐,给孩子提前预告并在时钟上指明收餐时间,让孩子们学习准时的美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饭后进行散步环节

以上每个环节都需要老师一次次,无比耐心的示范和重复指导,才能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