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孩子们教给我的(二)

(2016-01-25 15:10:14)
标签:

育儿

教育

       初识Tony的人都会在第一眼喜欢上他--锅盖头、月牙眼、微微胖,之后会觉得这个孩子有些不着调--天天走路跌跌撞撞,渐渐地会发现: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并且他活得纯粹简单、自由、随性。
       有时候他会突然从背后“袭击”你,然后“嘻嘻嘻嘻”地笑着说:不好意思哈,不好意思啊。走一路,“破坏”一路:推歪一个椅子,打飞一个玩具,撞倒一个小朋友。当你站到他面前尚未开口,他就已经眯起弯弯的眼睛笑嘻嘻地说:对不起啊,sorry。
       相处久了,会觉得,其实这个孩子他懂得的很多:他知道老师们喜欢他,他知道把握分寸,他知道跑多快是开心又安全的,他想跟同学们玩得时候会去跌跌撞撞嬉戏打闹,想独处的时候会离开人群自己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想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会跑到老师的面前,说:我喜欢你。
       他的秋衣秋裤喜欢内外反着穿,因为“这样舒服”;遇到不喜欢的饭菜他会告诉老师“I don't like that”;不想喝水了,他就到处跑。
       他从不拧巴,从不讨好老师,同学,好朋友,从不为难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说话就说话,想唱歌就就唱歌。
       我很羡慕他。成人的世界里常常有很多无奈,常常身不由己,常常“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经常被评价说“你人真好”。
       随着这样评价你的人越来越多,你才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取悦他人。别人的事情似乎是最紧急、最重要的,你会为了完成朋友拜托的事情而晚睡几个小时,即便这完全不是你份内的;你每发出一封工作邮件都很担心出错,会反复检查、修改;在爱情中,你总是迁就另一半的各种要求,还要担心对方觉得你不够好。
       如果你在工作、亲密关系或其他方面有过相似的心情,觉得人生总是陷入在一种“讨好模式”,那么,你可能也是一个讨好者(People-Pleaser)。
       谁是讨好者?
讨好者能够讨好所有人,除了他们自己。通常而言,讨好者会表现出如下特点:
       对于人群的气氛非常敏感,擅长察觉他人的感受。
       不常公开表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即便心里有愤怒的感觉。
       不容易拒绝他人的请求。
       经常担心自己的事情会给别人添麻烦。
       责任心强,经常不自知地超时工作。
       喜欢去照顾别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许多时间,或感觉非常疲惫。
       习惯于跟随他人的意见,在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会尽量避免说出自己的想法。
     “乐于助人”。
        拥有以上一些特质的人是很讨人喜欢的。他们看上去可能是最可靠的朋友、最体贴的伴侣、最尽职尽责的员工。但事实上,在照顾周围的人或事情的同时,他们极大地隐藏甚至忽视了自己的喜好、感受或观点;他们讨好的对象仿佛成了他们世界的中心。有些讨好者在亲密关系中有依赖共生(Co-dependency)的问题。
       是不是所有为他人着想、体贴靠谱的好人都是讨好者呢?并不是。有的人虽然与人为善,但不是讨好者,他们既能够对别人好,也能够照顾好自己。他们不会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人都重要,也不会像讨好者那样走到另一个极端,将他人放在比自己高得多的位置上。他们更能够知道对周围的人或事是否要付出,以及如何付出,这在他们的把控范围内。对于讨好者来说,付出则要被动得多,好像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心理学家Jay Earley认为,讨好是一种人格模式,而非人格类型。这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个讨好者,你可能会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讨好他人,但也可能只在某些情况下。你的身体里就好像有一个开关,它会被某些人/事触发,使你进入“讨好模式”。比如,你可能不会超时工作,也不会为了让老板满意而反复修改,但亲密关系是你的死穴,一旦爱上一个人,你可能就会开始配合对方的时间安排和喜好,对方提出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讨好者进入“讨好模式”,往往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他们不觉得做个好人有哪里不对。
      讨好可能是一种瘾。
      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The Disease to Please)一书中提到,关于讨好的一个很大的误解是,人们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一些适应不良的讨好者,在生活中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借着“做个好人”、“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的名义,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成瘾。当讨好无法得到期待中的赞赏和认可时,他们可能会进入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ve)的状态,也可能继续更加用力地讨好,直到引起自己和他人的不适。
      上述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一点——讨好者看不到真实的自我。他们从心底里无法欣赏和认可自己,不相信自己给予自己的肯定。从本质来看,讨好者的个人价值,是建立他们评价的。诚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被认可。但讨好者对他人的认可十分依赖,只有当他们被接受、被需要、被赞赏的时候,他们才会感觉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的;而一旦他们被拒绝、被冷落、被批评,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讨好者心里仿佛有一个无底洞,只有不断从外部寻求认可和赞赏来填充它,才不会感到空虚。事实上,每个讨好者的内心深处,都有许多恐惧:恐惧不被认可,让家人或朋友失望,被人发现自己实际上没有看上去那么好……所以,讨好者从来不敢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接纳、认可和赞赏。有些讨好者甚至会很矛盾地拒绝他人的夸奖。为了逃避这些恐惧引起的焦虑,他们不得不去更加努力地取悦周围的人,进一步忽略真实的自我,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请不要想象自己仅仅做做思考问题就能解决了,并且意识到:改变需要时间。    请停止讨好任何人。培养内心的充实感与富足感;培养一件能带给你成就感的爱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学习一个新技能。    像Tony一样不要拧巴自己的人生,悦纳自己吧。 不要让本该属于你自己的灿烂的一生,却在对别人的“讨好”中被埋葬和虚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暗香疏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