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需要帮忙——调到孩子的频道与孩子沟通
(2015-12-31 22:51:15)
标签:
调到孩子的频道游戏力解读联结双语大班 |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
最近经常翻读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这本书是指导父母与孩子进行游戏的经典指南,其中包括游戏的价值、意义及如何进行游戏的方法,作者提到了许多孩子看似无理行为背后隐含的内心需要,父母与孩子的内心情感联结的建立,才能使孩子更好的感受父母的爱等等,每个观点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这里,先谈谈其中一个印象很深刻的观点:调到孩子的频道与孩子沟通。
成人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是不会通过语言来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要,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打人、发脾气、沉默对抗等行为,如果需要明白孩子的语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隐藏需求,那么我们成人需要调到孩子的情绪频率上,了解行为背后真实的隐藏要求。每个孩子都是渴望与父母建立内心的联结,只是表达的方式有时会让成人困惑不解,是需要帮助学习孩子的语言,解读他们的语言。
而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
这让我想起我带小班下学期时班上的一个小姑娘Nice,外表文气、内秀,认知及动手能力发展很好,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和熟悉的人会滔滔不绝的讲许多话,跟班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很熟悉,可以随意的和我们聊天。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小姑娘,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遇到自己能力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坚决不求助他人,包括她很熟悉的人。小班上学期我们认为孩子在新的环境,还没有接纳我们,需要适应环境,熟悉我们,与我们还有距离感,我们老师会主动询问帮助她,并告诉她正确的做法,及演示表扬强化正确的做法。我们期望她可以熟悉我们后,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时,能用语言主动寻求帮助。可是她熟悉我们后,仍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根据Nice妈妈的描述Nice虽然什么事情都会做,但干起来很慢,在家里妈妈等不及就会批评她然后帮她做。我分析当她遇到困难时,还没等主动寻求帮助,成人同样会等不及去帮助她解决了,可能还少不了教育一番。Nice已经十分熟悉认同这样被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从情感上不舒服不接纳,但会非常省事,成人批评教育一番会替她做完事情,慢慢的她已经习惯了,让她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及表现出的行为会比较困难。和Nice妈妈沟通过后,妈妈开始改变与Nice沟通帮助的方式,我们也尝试各种方式来帮助她,可是效果基本上不明显,没有什么变化。
于是这种拉锯战的场景经常出现在Nice的每日幼儿园生活中。午睡时每个孩子都在尽量练习自己脱衣服,不好脱掉的衣服,孩子们才会请老师帮忙。只有Nice脱不掉时也从不请老师帮忙,自己真的明明脱不掉,也不会主动求助。我们要主动问她:“Nice,我可以帮你吗?”“Nice,你需要帮忙吗?”她才会说需要帮忙。我们每次都会给她说如果需要帮忙,可以主动叫老师帮忙的,每个小朋友都会需要老师的帮忙,并和她演练一次帮忙的场景。每次她都说知道,但当下一次遇到困难时,还是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吃完饭,拿杯子漱口,Nice的杯子盖非常紧,她费力的要打开,却打不开,Nice会用眼神望望老师,坚决不用语言主动寻求帮助。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像往常一样,Nice最后一个吃完早饭,拿杯子漱口,仍打不开杯盖,看看我,仍不说话,还要努力自己打开,有两分钟左右,她打不开,我用眼角余光看到她在向我看来,我心里矛盾着,忍着没帮她,我做着自己的事情,等待着她能开口寻求帮助。这时,Nice已经放弃漱口了,打不开杯子,她就放回杯子准备去地毯活动。我来到她面前,请她去漱口,她一动不动的站在那,不去拿杯子,我明知故问的问她怎么了?我可以帮你吗?这时她不看我也不理我,我又开始讲每个人都需要帮助的故事了,提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要主动要求帮助。Nice的小嘴巴有节奏的往外吹着气,我看了第一感觉很生气,因为她根本没有在听我讲话,还故意做出那样的动作以示抵抗。一瞬间我改变我的想法,孩子这么强的反抗情绪,再说下去也是没用的,需要放松一下,我结合当时的情景幽默的接着说了句:“呼呼也需要帮忙啊!”, Nice一下子笑了,重复着:“呼呼也需要帮忙啊!”,很开心的把杯子递给我让我帮助打开,顺利去漱口了。接下来的事情真是出乎意料的顺利,不仅这一次,当天Nice就会主动寻求帮助,虽然声音总会小小的,但对于Nice来讲是不小的进步,并不是昙花一现,从此以后,Nice很正常的遇到困难,经过自己的尝试实在不行,她一定会主动寻求帮助。就这样费了好长时间没有奏效的问题在一次小小的幽默中顺利解决了。当时我会十分惊叹nice戏剧性的变化,感慨老师幽默的重要性。现在我更加清楚当时无意中把我自己调到孩子的频道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孩子才会一下子放松下来,感应到我真的是在帮助她,并不是非要跟她作对,她才跟着我的步伐走。真是奇妙、让人舒服的感觉。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他天真烂漫,纯真无邪,感受快乐,不要把他遗忘在你的童年中。让你心中的“小孩”与你的孩子对话,就会感受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放下成人的架子和抱负,让孩子的笑声带领你往前走。我们成人看着很简单的事情,很容易就可以改变的事情,但那一刻对于那个孩子就是一座望不到顶的大山那么的不容易。《游戏力》就是这么一本书,让你找回心中的“小孩”,学会孩子的语言,进入孩子的世界,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游戏中获得力量,勇敢的去面对真实的生活和未来的挑战。(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文章中提到的孩子名字为虚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