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一片云朵给你做裙子
(2015-09-28 19:49:02)
标签:
双语大班接纳孩子的感受哭在前谈在后头脑风暴 |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
早晨入班,我正在帮助孩子做餐前准备,班级老师来到我身边小声告诉我,Lily在卧室里苦恼穿衣服的事情,不出来,需要我帮助一下。我去了卧室,看见Lily皱着小眉头,双腿弯曲,膝盖顶着穿的短袖T恤,坐在她小床旁边的地上;床上放着早上来幼儿园穿的裙子,一条备用裤,一套睡衣。她看见我之后直接嘟囔说:“我不想穿这个裙子,这是妈妈选的。”我:“我知道了,妈妈喜欢这件,但你不喜欢。”Lily:“妈妈总是不让我选,她选的我不喜欢。”我:“那你穿你的备用衣吧。”Lily:“这个裤子也不是我选的,我不喜欢。”我:“哦,这个也不是自己选的,不喜欢。”Lily:“妈妈总是选我不喜欢的。”我:“虽然这个很漂亮,妈妈也喜欢,但不是你喜欢的,你不愿意穿。”Lily:“我就是不想穿,那是妈妈选的。”我:“你想穿你自己选的。”Lily:“这都不是我选的,我讨厌妈妈。”我:“看来看去,没有自己选的,好生气啊!”Lily反复述说妈妈选的衣服,她不要穿,将近持续30分钟左右。
我看她情绪逐步稳定,可以来解决问题,先讨论了在家挑选衣服的事情。再商量现在由她做主来选择穿什么。Lily看着床上的衣服,来了句:“这都不是我想穿的,我不要穿。”我:“我们要想个办法,既可以使你有衣服穿,又是你喜欢的。”Lily:“我不知道。”我:“我想到一个,我们去借一个你喜欢小朋友的备用衣吧?”Lily:“不要。”我:“你想一个。”Lily:“不知道。”我:“你也要想啊,我再想一个,我们用你喜欢颜色的卡纸做一个漂亮的裙子。”Lily:“不要。”我:“这怎么办啊?我们再一起想想。”这时,David、Dora进入卧室,问怎么了?Lily沉默,我先征求Lily的同意,他们可以在这吗?我可以告诉他们发生什么事吗?Lily点点头说可以。
我告诉了David、Dora发生了什么事情及我想的办法。Dora拿着床上的裙子说:“穿这个吧。”Lily:“不想穿。”David拿起备用裤说:“那穿这个吧。”Lily:“不要。”我:“我们来一起帮Lily想办法吧。”David:“我想到了一个办法,用你的被子围着做个裙子。”Lily:“不要。”Dora:“我想到了,拿Angela的衣服给Lily当裙子。”我:“你是觉得Angela的衣服够大,可以当裙子,好主意,可给了她,我就没衣服了。”Dora:“那拿我的衣服给她吧。”我:“身上的衣服给了Lily,你还有其它衣服吗?”Dora:“没了。”Lily:“用布缝一个裙子。”我:“好办法,可是没布啊。”Dora:“那我们去摘树叶吧,把很多树叶粘在一起,做条裙子。”Lily:“我不知道。”David:“我有好办法了,把空调拆下来,给Lily做衣服。”Dora立刻说:“不行,那太硬了,穿到身上会不舒服。”David边模仿机器人走路边说:“空调上有按钮,穿到身上可以像机器人一样走路。”Dora:“把Angela的头发剪下来,粘在一起,做成裙子,Angela就变成光头了。”我:“啊,用我这么多头发,我都成光头了,我不要。”David:“变成光头强了。”三个孩子哈哈大笑。我:“头发做的裙子可以吗?”Lily:“不知道。”David:“还有一个办法,把房子拆了,给她做裙子。”Dora:“把房子拆了,里面的衣服缝一缝,给她做裙子。”Dora:“我有一个办法,我们去天上把天空上的云朵摘下来,做成裙子。”David:“好啊,我们做飞机去。”Dora:“还要穿上宇航服。”David:“好。”我问Lily:“你要和他们一起去吗?”Lily马上高兴地说:“好。”我:“那先穿上你不喜欢的裤子,做好了云朵裙子,再换吧。”Lily边说好,边站起来迅速穿起了裤子。这时,Jessy过来说加方集体活动时间到了。我对三人说:“摘云朵很重要,集体活动也很重要,先开着飞机去参加活动,再去做云朵裙子,可以吗?”三个孩子同意,做飞机状进入教室参加活动。
下午我们用各种卡纸、皱纹纸、珍珠棉做了漂亮的云朵裙子。
这件事情给我触动很大,与其说是帮助了孩子解决了问题,不如说在几个孩子身上,让我深刻体验到我们如何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是在帮助我自己的成长。Lily早晨入园是妈妈送来的,情绪就有些不好,妈妈小声告诉我因为早上穿裙子是昨天妈妈让她自己选,她着急玩没有过来选,妈妈又征求她的意见,帮她选的,但早上她又反悔了,闹了一路。妈妈边送她,边温和的说:“你这件裙子的颜色和白雪公主跳舞穿的裙子颜色是一样的,特别漂亮,我们都非常喜欢。”Lily仍噘着小嘴,我接着她往班里走时,告诉她如果真的还是不喜欢,就换上备用衣吧。进班后,我接着组织孩子餐前准备,Lily进去换衣服。结果备用衣中的裤子又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一下子触动了孩子的情绪点,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一幕。
当刚看到Lily苦恼的坐到地上时,我只是理所当然以为是在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当我坐在小床边,叫Lily坐上来被拒绝时,第一感觉我在小床边坐着,她在旁边地板上坐着,俩个人的距离明明很近却觉得隔着什么很远。凭着自己的直觉,我随着Lily也坐在地板上,和她隔着一人坐的距离时,我忽然觉得那种奇妙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一下子完全感受到她没人理解、委屈的样子。这样再去理解她的感受倾听她时,变的容易多了。倾听时,与孩子位置、距离要恰当,与孩子的视线基本保持平行,这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两个孩子拿起床上的衣服让Lily穿,Lily拒绝后,没有一个人试图再说服她,就开始积极给她想办法。事后整理时,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理解孩子,这三个孩子的想法是在一个频道上的,没有任何成人啰嗦的劝说,讲道理。不想穿不穿吧,我们再想其它办法,一个不行,我们就再想吧,总有解决的办法。我又想到Lily妈妈劝说她的裙子跟白雪公主的裙子一样,真的是很用心,尊重孩子的妈妈,只是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因为我们的接受与分享,孩子感到身边有可以信赖的支撑,所以更有信心去学习怎样处理面临的问题。
陪伴帮助孩子处理问题,首先我们要接纳、肯定孩子的情绪。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脸上流露出的情绪。作为处理情绪的第一步,“接纳、肯定”的意义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我们需要明白——跟所有人一样,孩子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对孩子来说,那些原因都很重要。尝试换到孩子的角度,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情绪。无论孩子怎样回应你,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感受。这时不要过多来说你的看法和感受。成人再好的想法,都只是成人的想法,并不是孩子的想法,无论你的建议多么正确、合理,孩子第一反应一定是拒绝。成人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苦口婆心,甚至是孩子喜欢的拟人的讲道理方式都在压抑、转移孩子的真正情绪与想法,有时候我们的策略看似成功了,孩子跟着我们的建议走。这时不是我们成功说服了孩子,是把孩子的负面情绪忽视、压抑了下来,并不是解决消失了,有一天压抑不住时,一定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统统爆发出来。
第二、 分享、帮助孩子去捕捉内心的情绪。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孩子们对情绪的认识不多,也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要他们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你可以提供一些情绪词汇,帮助孩子把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刻画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孩子哭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你的存在上,对四周事物全不在意。这时你对他说什么是因为他自己原因导致结果的话,会分散他
的注意力。他哭闹的时候,听不进你的话语,你的任何责怪也只会加深他受到的
伤害。孩子哭够之后,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就会急切地想知道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你只需点到为止。
孩子需要一些超过你预期的时间去反复重复表达他的感受。耐心些,当孩子
待孩子的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后,就可以继续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细节了。
第三、为孩子的行为设立规则界限。
设立规则,即划出一个明确的范围,里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
则是不合适和不能接受的。比如Lily因为早上穿裙子是昨天妈妈让她自己选,她着急玩没有过来选,妈妈又征求她的意见,帮她选的,但早上她又反悔了。我们讨论了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情景怎么办,自己选衣服一定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导致的没有选衣服,是需要接受的。Lily同意了。这是又和妈妈一起沟通过的。
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问题,不恰当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第四、
策划、解决问题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愉悦、收获的未来。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成人需要引导他在具体的问题中体验感受这个道理,而经过上述的接纳、分享、设立规则三个阶段,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
此时,孩子正在感受、体验:现在我知道我感觉糟糕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在今天Lily的情绪基本平复,已经可以解决问题时,有意外的两个孩子来到我们所在的卧室。在征得Lily的同意之后,愿意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个孩子也参与进来,帮助我们一起想办法,就有了更多创意的想法。
大家开始头脑风暴的给Lily解决问题,相对于孩子们想出的办法,我发现我的思维还是比较禁锢,想的办法总会中规中矩一些,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当你天马行空的给孩子出主意时,孩子完全会被你的情绪感染到,她不会在意是否可行,她在意的是你为她全力以赴的想办法,并尊重她的想法,这是让她情绪完全恢复的关键点。孩子心情愉快了,你再提相同的意见,她也会很好的接纳,所以当提出先参加加方活动再去摘云朵做裙子,Lily没有任何异议,很愉快的去参加活动了。
我们引导孩子找出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先明白孩子他想要些什么。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为保护孩子的隐私,文章里的名字是虚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