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联结

(2015-06-18 11:07:33)
标签:

育儿

教育

大一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联结

 

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联结,只所以有这个想法源于最近对自己工作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本学期,就幼儿情绪的疏导这一主题,我在大班进行了几次“积极倾听”尝试。最初尝试的时候真是满心欢喜,也收到令自己比较满意的效果。随着尝试的一步步进展,我逐渐发现有些时候无法进行。

那一天,当又一个孩子出现情绪找我哭闹时,我坐下来听他倾诉,请他讲述自己的要求、委屈,按照张燕老师的指导方法,我需要首先认同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感同身受,也就是所谓的与其共情。我突然感觉自己并不情愿这么做。因为我知道孩子有这样无理要求并哭闹不止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受家人对待同类事情的处理方式的影响。比如, 孩子非要吃别的孩子的食物,遭到对方的拒绝,会要求妈妈去找那个孩子说。而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妈妈也就极力说服那个孩子让自己的孩子达到要求。

我把自己的困惑讲给张燕老师,请求她的指导时,她没有直接说明原因,更没有指出问题的症结。但是,我们的讨论引起了同在办公室办公的Sabrina老师的兴趣,她捕捉到我们谈话中“建立联结”这个词,而且对此还特别感兴趣。同时,她提到自己的一个发现:电影 《阿凡达》 中有这样的镜头,当潘多拉星球上的居民纳威人跟陌生的纳威人见面时,如果接受对方,信任对方的话,会彼此碰一下尾巴。她表示,这个类似一种仪式的动作跟你们所说的“建立联结”的意思异曲同工。

张燕老师也随即补充:这样的场景就如同我们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一样。双方首先要建立起联结,才能信任对方,相信彼此的言语。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成人需要先跟孩子建立心理的联结,先取得孩子的信任,让他感觉到成人的真诚和安全,这样成人的言语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力。否则孩子很可能是根本不会理会身边成人的任何要求、建议,当然成人想帮助孩子的目的也就不得实现。

Sabrina老师也认同这个观点,而且深有感触,并引发了她的思考,她讲到自己的一些发现和感悟:

有一天,Sabrina班的一个孩子跟妈妈说不想来幼儿园,原因是Sabrina不喜欢她。Sabrina经过思考分析了几点原因:

a. 这个孩子处于执拗敏感期,倾向于拒绝并反对老师的建议和提醒;

b. 这个孩子行动比较慢。所以,经过几次提醒之后,Sabrina老师的语气稍加严肃,孩子就认为老师不喜欢她了。

之后,Sabrina改变了对待这个孩子的态度和方式:

a. 每天见到这个孩子的第一件事情,多抱抱她,多亲亲她。

b. 遇到她不喜欢做的事情,先转移她的注意力,稍后再提醒她该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就变得更乐意接受。

这样经过了约一周时间,她每次见到Sabrina说的话变成了:“我可喜欢你!”

这个案例中,刚开始这个孩子拒绝老师的要求,还感觉老师不喜欢自己;之后,孩子很快就发现老师方法的改变,而且也感应到了老师改变后的态度,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喜欢,同时也向老师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喜欢。

正是孩子的变化,让Sabrina老师突然意识到这种“建立联结”的成功,以及对孩子的影响力。

 

当时,听完Sabrina老师的讲述,我也在不断地思考自己在处理孩子情绪时遇到的问题,很可能是我与处在情绪中的孩子的“联结”没有建立好。

如何才能与孩子建立起联结?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并让他感受到我的认同,这样他才能向我敞开心扉,在我的陪同和引导下将不良情绪疏导出来。

仅仅如此吗?好像缺了一部分,不然我对孩子的疏导怎么感觉进展困难?

我再次想起Sabrina老师的做法,每天晨间看到这个孩子,抱抱她,亲亲她。反观我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我可以抱抱,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儿,但是我还从来没有过亲亲他的想法和行动。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到另外一件事情:2011年夏天,我和Mandy一起在街上走路,有一个路人不小心碰到了我裸露胳膊,我下意识的动作是用手拂了一下,就像拂掉一些灰尘一样。当时,Mandy老师看到了我的动作。后来,她告诉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动作,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抚触训练少。

原来,是我的问题。当我思考这一点,我迫不及待地找张燕老师交流。她很诧异我能够这么快就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没有经历过滋养我们的教育,也没有经历过滋养我们的来自父母的亲密接触和深刻理解。我们已经习惯了“少年早成”,习惯了自己处理问题,习惯了“要听话”,习惯了要“独立”。当我还是幼儿时,从忙碌的父母身上得到的亲密接触少。长大后,当我和幼儿相处时,我能给他们的可以很多,但是我无法给他们最亲密的拥抱,孩子般的放肆的嬉闹,因为我得到的就很少。

我发现了“缺失的那部分”——能让他们感受到的,我对他们的喜爱和亲密。有了这部分,我才能跟孩子建立起联结,心与心的联结。也只有这种心与心的联结,才能够让孩子在我面前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我才能够帮助到他们。就如同我的女儿,每次不高兴了,或是摔倒了,或磕疼了,她需要趴在我怀里哭一会。因为她知道让妈妈抱一会儿就好了,才2岁多的她就知道妈妈有这样的能力。

我发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联结的途径和方法。这个发现让我欣喜若狂,让我对自己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很多事件的发生,看似是孩子的问题,但是仔细分析,有时候很可能是孩子身边的成长的问题。

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孩子们,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